logo

 

 

傳統音樂

 

 

| 音樂舞蹈 | 口簧琴 | 木琴 | 縱笛 | 手琴|

太魯閣族的音樂舞蹈

太魯閣族人熱愛唱歌,大體來說可分為祭歌、酒歌和工作歌,歌和舞常是結合在一起。祭歌大都是集體舞蹈時在室外合唱的歌曲,歌曲頭和尾常附有低沉悠長音調的序曲和尾聲,歌曲常重覆或間隔重覆,音調哀怨而單純,酒歌為喝酒時室內唱的歌,一般是一人獨唱、數人合唱或跟唱,工作歌是在田間耕作時,或舂米時所唱的鋤草歌、杵歌。

 

傳統舞蹈

 

口簧琴教學

舞蹈多半是以歌聲調節舞步,有祭舞和酒舞兩種。

生長於深山幽谷在大自然擁抱之下的太魯閣族,性情相當純淨無邪,審美觀也與眾不同,沉淨而優雅頗為吸引人。日本文獻記載,太魯閣族人的樂器有嘴琴(俗稱口簧琴)、縱笛(俗稱獵首笛)、手琴。TOP

 

口簧琴演奏

 

木琴演奏

註:*縱笛(俗稱獵首笛)在太魯閣族習俗禮是嚴禁於慶典或喜宴中隨便吹奏的「禁忌」。

         *手琴(俗稱四或五絃琴)早已失傳,這是最遺憾的事。(俗稱四或五絃琴)及木琴等四種。

傳統樂器—口簧琴

有竹台竹簧片及竹臺銅簧片兩種。竹台竹簧片為最原始的樂器。口簧琴也不是指我們常見的西洋口琴,而是指藉著潭動或拉動竹片,使竹簧片或銅簧震動,並以口的張合大小及吐、吸之氣,使其產生聲響的古老原始音樂。

 

單簧口簧琴

 

三簧口簧琴

口簧琴的材質製作過程分為兩種:

(一)、竹臺竹簧:取去竹節桂竹縱切,竹片成弧形長約13公分,寬約2~2.5公分的竹簧片削成薄片,以番刀雕出長方形簧身,簧片左邊需切透,右邊則須保留;簧片上下方也必須切透,調音時,簧舌(頭)保留約三公分,其餘的簧身則須慢慢削薄至理想的音響為止。然後,左右兩端各鑽一個線孔,以便拉奏。

(二)、竹臺銅簧:取去竹節桂竹縱切,竹片成弧形長約10公分,寬約1.8~2公分的竹簧片削成薄片,竹片中央鑿個細長的三角形孔,將竹片中央細長的三角形孔略窄的銅片以細繩綁在上竹片上,能夠震動,而左端則任其自由振動。竹片的兩端繫上細繩子,銅簧片裝有一、二、三、四、五、甚至到八簧片的口簧琴,其中八簧已近失傳。在彈奏時,用左手把口簧琴的凸面向內銜於口,右手輕輕拉動細繩,再配合口的張合大小及吐、吸之氣,發出類似琵琶的聲音,更隨著繩子的拉放和呼吸的方式來形成的美妙音律和調節音色。依據耆老的敘述,回憶古時太魯閣族的男女青年,常用來做為交談的工具,或用它來傳達情意,代替口語,在必要場合形成秘語或暗號的溝通。由此可見,口簧琴的使用,不只是用於娛樂,舞蹈助興,也用於求愛的獨特樂器。依據耆老張銀妹〈76歲〉及陸枝梅〈76歲〉說:「竹台銅簧片用婦女頭髮箝制綁緊固定,聲音比任何綁緊簧片的東西,更清楚優雅」。TOP

傳統樂器—木琴

 

 

 

 

木琴材料(梧桐樹)

這是太魯閣族獨特的樂器,木琴製作的材料有:食茱萸、山鹽木、檜木、byugu、plux、油桐、楓木等,以山鹽木打擊聲音最清脆,油桐聲音厚實。在製作前木材須長時間陰乾後,才可拿來製作,否則會變形。製作的過程切兩根圓5.5cm、長36.5cm的木頭當底座,和四根長36.8cm及各圓5.5cm為1號Re音、6.5cm為2號Mi音、5.2cm為3號Sol音、及4.8cm為4號Ra音。

 

木琴結構

 

木琴

木琴的音階有Re、Mi、Sol、La等四個,在敲擊時,分單手及雙手來演奏,男士採盤坐,女生則採跪姿演奏。木琴的敲擊用於召喚親友來共用美食、舞蹈伴奏以及自娛娛人。TOP

傳統樂器—縱笛(竹笛)

縱笛是用直徑約三、四分及長約一尺的竹子製作,這種笛子是不隨便吹奏的,它是用來出草戰鬥凱旋歸來時吹奏的,〈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紗積族調查報告書後篇大正06/3/30 P.99〉前面穿三、四個孔,背面穿一個孔,耆老田信德牧師說當出草或戰鬥凱旋歸來,祭司由部落出來吹奏以表慶祝。TOP

 

傳統樂器—手琴

吳金成牧師(70歲)在受訪時說:他於50幾年前有看過耆老彈奏期音階一樣是太魯閣族人常用的Re、Mi、Sol、La等四個音階但語帶遺憾的說,現在這種琴早已失傳是件最惋惜的事,另一位耆老田信德牧師說:自己有製作過,也彈奏過。日本文獻記載稱之為「手琴」以一塊木板長約一尺、寬約五、六寸木板中製作四條以銅線為弦,以Re、Mi、Sol、La等四個音階來決定四條銅線的長短。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