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謹故鄉的水利事業

       道光十六年 ( 西元 1836 年 )
,台灣的嘉義和鳳山地區一百多里
發生大旱災,清廷從福建省福州府
閩縣調派曹謹知縣到鳳山。道光十
七年農曆正月,曹謹知縣初履鳳山
,他以一介知縣,來到一處完全陌
生的災荒地區,立即投入救災工作。三月
巡視隴畝,乍見九曲塘堤外的下淡水溪 (
今高屏溪 ) 潺潺流水,不禁讚嘆:「是造物者之所置,而以待人經營者
,奈何前人置之不理,毋乃暴殄天物歟!」當下即有引水開圳的腹案。

      再過二個多月,夏,立即鳩工開圳,翌年冬季完成。前後不到二年
,清朝官方在台灣的第一件重大水利工程「曹公圳」竣工通水,足以媲
美「都江堰」,為曹謹在台政績,留下地方人士千古難忘的佳話。後人一定懷疑:新官上任,一來前任知縣交接時無此計劃,又無充裕庫銀編列經費(此圳未動用公帑),且是人生地不熟的環境,如何當機立斷,開始進行一件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而且得到地方仕紳、農民充分配合。如非「天意安排」,如此巧合的將天時(大旱)、地利(
一塊未經充分水利開發的鳳山平原)、人和(有水利灌溉素養的知縣)因緣際會在一起
,「曹公圳」灌溉工程不會這麼早誕生。

      為了揭開曹謹一到鳳山縣,看到下淡水溪就有開圳的念頭,我們必須追朔他出生的地方─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的農業發展與水利開發歷史背景,才會發覺到如此巧合的安排:最佳時機、最佳地點、最佳人才。

      經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的鄭溫乾先生在一九九九年第一次到曹謹家鄉河內縣(今沁陽市、昔懷慶府府治),展開曹謹身世尋根時,才知道原來當地有個著名的「五龍口」灌溉設施,而曹公圳幾乎是它的翻版。

      曹謹家鄉河內縣(今沁陽市),位於河南省,處黃河中、下游與沁河交界平原,有多條從太行山南流而下的河川,以及境內充分利用水利資源的溝渠,供應農作物灌溉所需,水資源相當豐沛,又由於農業及水利開發甚早,在漢代已具備相當規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曹謹公自幼聰穎,在生長的家鄉,經年累月看到農家如何充分利用充沛水源撫育農作物。因此,他在道光十七年蒞鳳山縣,正逢台嘉鳳地區亢旱時期,百餘華里的地區,農作物歉收,盜賊四起,飢民嗷嗷待哺之慘況,在他到任之初,已有耳聞,
而如何令老百姓「足食弭盜」,正考驗這位初履鳳山縣父母官的智慧。


      曹公在下鄉巡視鄉情,並勘查九曲塘岸的下淡水溪地形後,乃將他的家鄉河內縣(
今沁陽市)流傳數千年的水利灌溉工程知識
,在鳳山縣牛刀小試,因此而完成了清朝政府在台灣最大的水利工程「曹公圳」,其成功的要素,是他熟知水利工程的素養,加上機緣使然。

      沒有沁河積了二千多年的灌溉成就,就沒有曹謹開築「曹公圳」的契機。鳳山市與沁陽市因曹謹公的造就而拉在一起,兩市地理環境有頗多相似之處,這是學者們在沁陽尋根的意外發現 。

(註:照片來源∼鄭溫乾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