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歌仔+ +打七響+ +公揹婆+ +彩船+

榮春老師幼年深受人稱「埤阿樹」的大哥-林阿樹影響,十四歲時,和大哥林阿樹相約一起去學習北管子弟戲,因而加入北管西皮派社團。林榮春老師的大哥擅演旦角,且通歌仔戲的殼仔弦及大廣弦,是眾兄弟裡唯一與林榮春老師趣味相投之人。林榮春老師八歲起就擔任看牛的工作以及下田務農,放牛期間常常囑付弟弟代管牛隻,或利用夜間摸黑溜出偷習技藝,一直到凌晨才回家,也許是家人毫不知情,也或許是兄長恰是「興趣」中人的緣故,因此始終未遭責罵和禁止。
林榮春老師加入北管西皮派社團後,前後場都學,前場學了「王恩下山」,後場則以堂鼓為主。林榮春老師因學北管戲以及老歌仔,雖然當時年紀尚輕,但在宜蘭地區已經頗負盛名,當時四平戲的職業戲班「宜蘭英」,因見林榮春年輕且頗具天份,便時常借調林榮春到「宜蘭英」演出。林榮春老師後來更將歌仔調融入布馬陣中,成為布馬陣中演唱歌仔調的第一人。林榮春老師告訴我們:「等他八十歲跳不動布馬陣,就要改教人唱本地歌仔了。」可見本地歌仔在林榮春老師心中的地位。
榮春老師學習本地歌仔戲的歷程約可劃分成三個階段:
階段 年齡 過程
民國三十年
十四歲時
員山舊城(逸仙村)人,姓李名長清,在自宅私下教授屬古貫的「本地歌仔」以自餘,教學方式採用「口傳心授」法,林榮春聞訊趕往習藝,陸續學會山伯英台、陳三五娘、呂蒙正等傳戲齣,雖然當時並未教「腳步手路」但歌仔戲的唱曲唸白卻已烙印腦海,所以他能生、旦、丑兼長答 嘴鼓專擅,即歸源於斯。之後,一得名角上演的風聲,便不辭辛勞興緻勃勃的前去聆賞,那被譽為「東方黏巴達」的打七響就是勤看阿江仔、四九樹等著名本地歌仔藝人表演與當面請討教的成果。
民國三十二年
十六歲時
員山鼻仔頭地也出現業餘性質的歌仔戲班,包括林榮春、呂丙丁、呂永茂、林永坤、呂阿月等十餘人,全在林丁旺館主的召集帶領下學習刀槍把子、鑼鼓點均有的半改良式歌仔戲,聘請教席名喚羅金波(崁埔仔),傳授戲文包含陳世美反奸、趙堂富貴等,因林榮春本身備有唱腔基礎,故在學戲之餘已可擔任助教一職。羅金波見其聰明靈巧,會唱歌仔又會拋馬,於是敦促他將竹馬藝能搬上表演舞台,並引薦跨入職業戲班汲取不少戲劇經驗,故在林榮春整個演藝生命史上,羅金波確實佔據極為關鍵的地位。
約莫起於十八歲
至二十五歲結婚前
經崁埔仔的介紹有機會進入新龍鳳班登台獻藝,雖屬於未簽約而臨時調班的半職業藝人,但林榮春卻對這件事十分在意,因為曾有一回外地京戲班至宜蘭公演,因事延誤無法隨團,專職演戲的美夢剎那粉碎了,故今能在家鄉務農之餘,偶爾客串一圓舞台夢,即已讓他久久不能忘懷而津津樂道。在這期間學得歌仔戲唱唸;與跟著員山內城姓詹仔底組織,由詹仔海領頭,唐山貴松及阿標師教授的獅陣,對日後復出的技藝影響深遠。歌仔戲唱唸的融入豐富了內涵,獅陣的功夫底子卻潛移默化了肢體語言,對未來一片嶄新的布馬風貌,在此已埋下不可漠視的伏筆。

※如果對本地歌仔有興趣,請參考我們去年調查的『迴盪在過去與現代的兩極之間∼本
 地歌仔藝術大師陳旺欉八十紀實』
專題網頁。

Up↑

榮春老師的絕技「打七響」有台灣黏巴達之稱。「打七響」又稱「七響仔」,打七響」的歌詞以「病子歌」為主,一陣為七人,兩生兩旦外加丑角,丑角份量繁重,跳舞時雙手拍打身體各部位,重心略低,兩肩放鬆,上身呈半弧型擺動,下身前進後退,動律與車鼓陣相同。據林榮春老師口述「打七響」之由來,係取自宜蘭本地歌仔中呂蒙正赴京趕考,不幸落第之後,在街頭乞食維生後因拾得繡球娶得相府千金劉月娥為妻並因而發憤圖強,考上狀元。一日成群乞丐於狀元府前乞食,令呂蒙正思及往事,甚為心酸,乃教導乞食者「打七響」技藝,好以此賣藝為生。據林榮春老師表示,打七響的動作千變萬化,可以寫一本厚厚的書了,雖然手腳配合的動作不斷改變,但是基本的打七響動作仍可分解為下列七項:

拍數 動作內容
第一響 雙腿在第二位置(張開呈大字形),右手打右後肩(有時只拍手於胸前)
第二響 右手由後回前方,右手前臂與手肘垂直呈90度,左手心朝上打右手肘
第三響 換左手前臂向上彎曲90度,右手心朝上打右手肘
第四響 左手維持前臂上彎曲90度,並擊打(夾)左肋骨處
第五響 換右手上彎曲90度並以右臂內測擊打(夾)左肋處
第六響 左手心拍胸前
第七響 右手心拍胸前

Up↑

們訪問林榮春老師時,林老師特別秀了一段「公揹婆」的腳步,讓我們欣賞。「公揹婆」又叫「公婆陣」或「翁婆陣」。林老師表示現在年紀大了,大多表演「公揹婆」比較多。他以前沒有拜師學過「公背婆」的表演,現在會的可都是他經由揣摩別人的表演,加上自己的創意改良而來。
       
榮春老師的「公揹婆」為老公公背著老婆婆,由一個演員分飾兩角,搭配病子歌演出。被「揹」著的「婆」頭繫包頭巾,穿著紅花大陶衫,滿面花粉嘴唇還塗著紅胭脂,背婆的「公」頭面是紙糊的,戴了個破泥帽,一襲大陶衫,面雙袖子朝後面做成環抱背人狀,「婆」的腳住後蹺起還穿著三寸金蓮,極為逗趣。
榮春老師特別告訴我們老婆婆裹小腳的故事,以及公揹婆的由來。相傳商朝紂王無道,造成民不聊生。玉皇大帝為了解救人間眾生,因此派遣了狐狸精妲己誘惑紂王。因為妲己的道行淺薄,雖然可以幻化為美麗的女子,但是狐狸腳掌卻沒有辦法改變,為了怕紂王起疑,因此穿上有「三寸金蓮」之稱的小鞋子,告訴紂王這是為了讓走路的姿態更漂亮,所以才綁腳的。後來有人看到妲己走路妖媚的樣子很好看,因此爭相模仿,這就是裹小腳的由來。

於公揹婆的故事昰相傳清朝末年,大街上有一個有錢的人叫王阿舍,為了看廟會,和他的太太一起上街看熱鬧,因為太太裹小腳走不快,因此趕不上遊行的人潮,王阿舍心中一急,就揹起了太太逛大街。因為王阿舍和太太年紀都很大了,因此一路上妙趣橫生,讓街上看熱鬧的人都笑翻了。後來有人開始模仿他們的窘態表演,在迎神賽會中以逗趣的表演,吸引大家的注意。

Up↑

榮春老師所稱的「彩船」又叫「跑旱船」或「無底景」,是早期風行的民間遊藝,各種廟會活動夾雜在大鼓陣中表演,逗趣引人。彩船所使用的船,原本以竹片紮成,後來林榮春老師將骨架改為籐製,並且縮小彩船的尺寸及增加活動關節,方便收藏與運輸趕場;船下用鮮豔的彩布裝飾,以擋住扮演少女的雙腿,布上繪水紋,象徵船在水上航行,彩船上並設有涼蓬,裝飾華麗。彩船邊有扮演老船夫兩人陪襯,搭配鑼鼓樂聲表演。林榮春老師為了增加可看性,還設計了兩艘彩船的表演步伐,分別為:

名稱 圖解
進場

↘↗↘↗↘→
↗↘↗↘↗→

8字

觸礁(石頭)


休息  
漩渦

轉變為

休息  
酒醉(颱風)

休息  
頭咬尾

出場

↘↗↘↗↘→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