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陣的起源甚早,客語稱之為「牽布馬」,是一種「騎竹馬而戲」的趣味性陣頭。 布馬陣中的布馬原先並非叫布馬,而是與布馬型態類似的竹馬,直至清代才傳入台灣。

馬陣最早的文獻記載始於《後漢書》中的:「……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兒童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以及「年四十,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等。 [ 漳州府志 ] 裡則記載了「上元作花燈為火炮,言囑子弟扮演仙師、竹馬、龍燈慶鄉閭……」有關竹馬戲的表演。唐朝李白的詩中也曾寫到「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詩句。

灣有關布馬陣的最早記載中,〈臺灣歷史札記〉一書曾經提到:清順治十八年何斌等乘元宵之夜,各處張燈結彩,君趁「竹馬戲」等技藝的熱鬧時機,逃出荷蘭殖民者占領的臺灣,到廈門叩見鄭成功的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