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陣中狀元所騎的「馬」,早期是以竹子做為骨幹,再糊上紙,畫上馬頭,所以布馬陣早年也稱「紙馬陣」。後來林榮春老師覺得紙糊的紙馬容易破損,因此特別找人設計了以藤做為骨架、用布糊製,重量較輕,方便表演者操作與保存的布馬。林榮春老師告訴我們一隻布馬的造價約要三萬元,有些學校礙於經費無法購買,因此他特別自掏腰包準備幾隻布馬,提供學生操練。另外林榮春老師還特別告訴我們一些布馬的禁忌,例如喪事表演的布馬和喜事的布馬,不可以混用,以免對神明不敬。還有女生不可以摸拜神時專用的布馬等等。

馬今昔的演變如表列:
昔日之布馬
(林榮春老師回憶)
林榮春布馬彩船歌劇團的布馬
  當年的布馬確是用竹子綁成馬形架,再以紙張蝴成。馬分成兩截,分成前後勾掛在褲腰上客,客家師傅在表演時,唱的是客家山歌,但他在表演就改用閩南語唱歌仔戲。   民國六十七年林榮春重拾布馬技藝,當時因湖西村廟慶,媽祖娘娘出境遊街,廟方做了一隻紙糊的馬,放在牛犛上繞境,有人嫌馬不夠生動,建議由林榮春沿途演出布戲,帶動熱鬧氣氛。並將紙馬改裝,鋸掉長腳,中間挖空,好讓表演者置身其中,模仿馬姿。重拾布馬技藝給林榮春帶來信心,不斷力求突破,將紙馬改為布馬,並在布馬戲中溶入彩船過河的情節,使得整齣戲更顯生動活潑。

 

傘又稱為華蓋」,是狀元出巡時,幫狀元遮陽的道具。涼傘以黃布為底,上繡有龍、鳳等吉祥的圖案。一般布馬陣表演的涼傘直徑約為50公分,因為考量小學生在舞動時,因為重量而不勝負荷,因此林榮春老師特別將傘面直徑縮小為30公分,方便學生們操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