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是一種傳統的建築裝飾工藝,主要技法為「剪」與「黏」,最早流行於中國福建南部、廣東東南部潮汕地區等。閩南亦稱之為「剪瓷雕」、「堆花」、「堆剪」、「剪花」、「貼瓷花」等,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剪黏」不稱為「剪黏」而稱之為「嵌瓷」、「瓷嵌」、「聚饒」、「貼饒」或「扣饒」等(饒為塑造之意),意思是將瓷磚敲碎後,鑲嵌拼貼以增加泥塑亮麗外表的一種建築裝飾工藝。

    臺灣廟宇屋脊在晚清時期基本上以剪黏、瓷器、磚雕、泥塑、陶燒單色壓脊瓦這五種建築裝飾為主,因應臺灣寺廟裝飾的需求,「剪黏」這門工藝技術由福建、廣東傳入臺灣並逐漸發展,通常用於閩南的古建築物上,例如廟宇屋頂上的正脊、脊堵內、牌頭、垂脊或是車水堵的裝飾。臺灣的剪黏工藝可追溯自興建於1822年(清道光二年)重修於1858年(清咸豐八年)的淡水鄞山寺,其建築上就出現了剪黏,此時期的剪黏大多以花草飾帶的形式出現於屋脊上,故「剪黏」又稱為「剪花」,主要以碎瓷、碎碗剪之黏之成為花草(楊裕富,2019)。

淡水鄞山寺使用碗片或瓷片的花草飾帶剪黏。資料來源:許聖松(2014年3月1日)。

臺灣於日據時代才出現戲文尪仔的剪粘,為何金龍於臺南首創,再傳回閩南與潮汕,乃至整個華南地區。何金龍是廣東潮州汕頭人,師承潮州名師,為清末民初汕頭地區的剪黏師傅,人稱「金龍師」,也擅長繪畫,他是臺灣藝術史上非常傑出的剪黏師傅,與另一剪黏名匠洪坤福並稱「南何北洪」,何金龍剪黏作品的特色在於做工精細,對粗細的掌握恰如其分,無論是飛禽走獸或花草皆極為逼真。1927年至1933年(日據時代日本昭和2年至昭和8年)他受邀來臺施作剪黏,在臺工作期間收王石發為徒,盡傳尪仔剪黏絕技,使戲文尪仔的剪黏在臺灣發揚光大。臺南佳里金唐殿(1928年)、佳里震興宮、臺南學甲慈濟宮(1927年至1929年)、臺南將軍苓仔寮保濟宮(1928年)、臺南市竹溪寺(1930年至1931年)、臺南市昆沙宮(1931年)、臺東天后宮(1932年至1933年)等寺廟都有何金龍的剪黏作品。臺南佳里金唐殿的主殿、三川殿、拜殿等壁堵、屋脊、燕尾皆有其維妙維肖的剪黏作品,主殿背面牆上車水堵的「演武廳」最有看頭,故事取材於民間小說「五虎平西」,二十二尊人物為該廟中所藏最大型的剪黏作品,而廊牆左右側的剪黏,竟暗藏孫中山的塑像,傳遞愛國思潮,故贏得了愛國藝術家的美譽(楊裕富,2019;陳姿吟,2009年9月9日)。

臺南佳里金唐殿由何金龍製作的壁畫剪黏浮雕-蘆花河:薛丁山神箭收惡龍。 資料來源:陳姿吟(2009年9月9日)。

 

臺南佳里金唐殿墀頭兩側偷藏孫中山塑像。資料來源:劉琬君(2010年11月14日)、陳姿吟(2009年9月9日)。

屋頂上雙龍搶珠及西施脊上的一對鳳凰,可看出何金龍剪黏製作手藝高超,鳳凰的尾巴各有八條,而每一條尾巴使用超過200片以上的玻璃片,從1928年到今日,無論經過多少風吹雨打、颱風地震,依然沒有損壞。

資料來源:許聖松(2014年6月29日)。

 

何金龍的「武將交戰圖」剪黏非常有名,其底部的基座採用蕭壠糖廠燒蔗渣鍋爐的爐石所做,極耐日曬風吹雨淋,不但有環保概念,使用這種材料更是古今一絕。

資料來源:許聖松(2014年6月29日)。

尪仔剪黏的內容通常是精采的傳奇演義故事,或者是祈福避邪的吉祥物,例如臺南學甲慈濟公的「福祿壽三星拱照」,源自於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原來是天上的福星、祿星、壽星,福—寓意五福臨門,祿—寓意高官厚祿,壽—寓意長命百歲。臺南市興濟宮的剪黏為一位將軍騎著龍,就有祈求吉祥的意思(何培夫,1999)。

 

臺南學甲慈濟宮三川殿廟脊上剪黏-福祿壽三星,福仙抱的神童拿著一支國旗,剪黏師傅在傳統工藝題材中,展現現代創意。

資料來源:學甲慈濟宮粉絲專頁(2018年10月9日)。

「剪黏」製作工法依材料屬性可分為骨架、胚體、表面、裁剪黏貼等四部分,使用鐵絲、泥、石灰、糯米、黑糖、麻絨、水……等材料搗在一起混合塑造成大致的樣子,再將碗片、瓷片、玻璃或塑膠片拼貼而成,底部以薄仔瓦製作,腳用鉛線,翅膀用鉛線網,表面塗上水泥、麻絨、砂、水等混合材料,再利用石灰、麻絨、海菜粉、水泥等混合黏劑黏上去,麻絨的作用是防止斷裂,海菜粉則是可以延後作品本體凝固的時間,剪黏工藝融合塑型、修剪、鑲嵌、彩繪等多元技法,只要備妥骨架、胚體、外觀、輔助裝飾等材料,運用幾件重要的工具如剪鉗仔、鑽筆、灰匙仔等,便能做出可大可小,各種形狀,平面、半立體或立體的作品,製作技術從簡單到很困難都有。(張智原,2018;康鍩錫,2007;謝世維、吳宜桔,2014;黃秀蕙,2017;陳姿吟,2009年9月9日)。

 



「剪黏」的製作過程繁複,製作步驟如下:
1、打稿:先將要製作的形體畫出來。
2、摺線:使用鐵線製作出骨架。
3、攪和水泥:將水泥、麻絨、砂、水等混合材料搗在一起。
4、製作粗胚:將混合材料填住骨架中,等於作品的肌肉。
5、剪:先將碗塗上需要的顏色,再用鉗子將將碗片底部剪下。
6、黏:將剪好的碗片或塑膠片,沾上水泥,在黏於其上。

(嫣華、翠燕, 2008年8月17日)

 

藉由塑造手法達到粗胚造型目的。資料來源:黃秀蕙(2017)。

 

剪鉗仔修剪外觀玻璃材料。資料來源:黃秀蕙(2017)。

 

剪黏專用的陶瓷碗。資料來源:許聖松(2014年3月1日)。

 

 

 

 

景美集應廟屋脊剪黏裝飾,正中央是福祿壽三仙,兩旁有雙龍,為雙龍朝三仙的設計,是臺灣廟宇常見的辟邪裝飾。

圖片來源:景美集應廟官網(2019)。

 

三川殿中港脊的剪黏-虎與象。圖片來源:景美集應廟官網(2019)。

 

三川殿中港脊的剪黏-獅與豹。圖片來源:景美集應廟官網(2019)。

 

五爪龍與燕尾剪黏。圖片來源:景美集應廟官網(2019)。

 

屋頂剪黏花鳥。資料來源:圖片集應廟官網(2019)。

 

三川殿正面屋頂垂脊印斗-取降龍木。圖片來源:景美集應廟官網(2019)。

 

三川殿中央屋脊後方-桃園三結義。圖片來源:景美集應廟官網(2019)。

萬隆集應廟屋頂上有福祿壽三星以及龍的剪黏作品,萬隆集應廟的屋頂裝飾雖然沒有其他兩間華麗,但主殿上也放置了雙龍朝三仙的剪黏作品。

屋頂上福祿壽三星拱照的剪黏特寫

 

萬隆集應廟正面屋簷處為龍的剪黏

萬隆集應廟背面屋簷處為鳳凰的剪黏

本欄目圖片來源:宸心感應小組拍攝。

 

 

圖片來源:宸心感應小組拍攝。

 

位於木柵集應廟屋頂上的是福祿壽三星剪黏,兩側為龍的剪黏,三間集應廟建成的時間雖然不同,但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這樣的辟邪設計。

圖片來源:宸心感應小組拍攝。

木柵集應廟側邊屋脊有雙龍搶珠的剪黏設計,也是常見的廟宇剪黏辟邪設計。圖片來源:宸心感應小組拍攝。

 

 

木柵集應廟屋頂剪黏。圖片來源:宸心感應小組拍攝。

 

木柵集應廟涼亭上的剪黏-鳳凰。拍攝者:宸心感應小組。

 

木柵集應廟涼亭上的祥獸剪黏。拍攝者:宸心感應小組。

 

木柵集應廟的花草飾帶剪黏。拍攝者:宸心感應小組。

 

 

木柵集應廟屋頂上的人物剪黏。拍攝者:宸心感應小組。

 

1、楊裕富(2019)。臺灣設計美學史(卷三):當代臺灣。臺北:元華文創。
2、何培夫(1999)。台灣古蹟與文物。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3、張智原(2018)。台灣廟宇建築與裝飾。新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康鍩錫(2007)。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新北:板橋接雲寺。
5、謝宗榮、李秀娥(2016)。圖解台灣民俗工藝。 台中:晨星出版社。
5、陳姿吟(2009年9月9日)。何金龍。2020年2月20號,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853
6、陳姿吟(2009年9月9日)。剪黏。2019年11月27號,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925
7、謝世維、吳宜桔(2014)。剪黏。2020年2月20號,取自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115
8、嫣華、翠燕 (2008年8月17日)。廟宇工藝之剪黏與交趾陶。2019年11月27號,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8/14/n2228533.htm
9、黃秀蕙(2017)。廟宇剪黏工藝介紹。2020年2月20日,取自https://www.chuefeng.org.tw/article/BHG4DNCMz6wpoH7Cx
10、許聖松(2014年3月1日)。剪黏裝飾。2020年2月20日,取自http://gogohsu.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28.html
11、許聖松(2014年6月29日)。何金龍大師剪黏藝術欣賞。2020年2月20日,取自http://gogohsu.blogspot.com/2014/06/blog-post_29.html
12、劉琬君(2010年11月14日)。日治藝師偷渡國父像藏身金唐殿。2020年2月20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443788
13、學甲慈濟宮粉絲專頁(2018年10月9日)。https://www.facebook.com/ciji8888/photos/a.1423050894605932/2239968579580822/?type=3&theater
14、景美集應廟官網(2019)。集應廟之美。2020年2月20日,取自http://jm-jiyingtemple.org.tw/index.php/album/
15、大甲鎮瀾宮官網(2013)。人物戲齣。2020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dajiamazu.org.tw/content/art/art04_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