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的正門分為中央大門與兩旁偏門,有如「川」字,故謂「三川門」。廟宇的中軸線,由廟埕往內為「前殿」,也是拜殿的所在,因前有「三川門」故又稱「三川殿」,接著是「正殿」也就是主神的所在,以岡山壽天宮為例就是主祀媽祖,最後為「後殿」,以岡山壽天宮為例,即觀音殿和玉皇殿,雖然後殿神明的神格較高且建築較高聳,但重要性則不如正殿的神明。鐘鼓樓位於龍虎門後方,因位置高聳具指標功能,故外觀華麗,屋頂形式講究。左樓(龍邊)懸鐘,右樓(虎邊)吊鼓,「暮鼓晨鐘」為早晚課誦所必需。遇有重大祀典、貴賓入廟,則會鐘鼓齊鳴,以示敬迎(岡山壽天宮官網,2019)。
臺中鹿港龍山寺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由前至後分別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
資料來源:臺中鹿港龍山寺官網,2011。
三川殿為廟宇的門面,因此裝飾精緻而華麗,其屋頂通常分三段,中間高兩旁低,四個燕尾,稱為三川脊。
資料來源:岡山壽天宮官網(2019)。
岡山壽天宮門面三川殿、鐘鼓樓及側門的配置。
資料來源:岡山壽天宮官網(2019)。
綜觀臺灣寺廟的建築發展過程,一開始的建廟匠師與建築材料均來自河北唐山,建築風格大都承襲其結構原型,最典型的例子如臺中鹿港龍山寺「歇山重簷」式屋頂、臺南學甲慈濟宮與新北淡水鄞山寺將頭肩一體的三川殿脊加高,成為中港門上的西施脊。之後臺灣建築史上有名的大木作匠師——陳應彬,人稱「彬司」、「老彬司」(司為早期臺灣對擁有特殊匠藝者的尊稱),他將歇山重簷簡化,應用在三川殿上,讓中港間的屋頂升高一層,與小港間的屋脊斷開,稱為「升庵」,臺灣建築師傅後來將此形式稱為「斷簷升箭口」,也稱為「升庵假四垂」,此一風格深刻影響臺灣後期廟宇建築的建造形式,也可說是臺灣傳統寺廟建築本土化的原型(周明,2011年10月19日)。
佛寺建築由前而後依序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大士殿,故鹿港龍山寺的前殿實為佛寺建築的天王殿。前殿因為開有五扇門,故稱為「五門殿」。五門殿的建築格局為五開間,再加上兩側龍虎翼廊,實為七開間的立面,屋頂形式為三個獨立的燕尾屋脊。
資料來源:臺中鹿港龍山寺官網(2011)。
寺廟的戲台多設於廟前廣場,為酬神時演戲的舞台,在臺灣只有淡水福佑宮、鹿港龍山寺的戲台設於廟內,其中又以鹿港龍山寺的戲台最為獨特,具有傳統建築藝術價值。進入鹿港龍山寺的五門殿,即是戲台的空間,戲台突出於中埕,並與五門殿相連接。戲台的屋簷採「斷簷升箭口」的作法,其屋頂下層屋簷未相連接,使明間處形成一個挑高的空間。如此設計在視覺上可讓觀眾得到更大的視野,觀賞戲台表演,也讓戲台的空間呈現出層次的美感。鹿港龍山寺戲台的屋頂採「歇山重簷」的作法,由於正面採上述「斷簷升箭口」的作法,在上層屋簷前再加上一個屋簷,形成三重屋簷,此種作法在臺灣為特例。戲台屋簷由於出挑過大,於是匠師在中軸線的兩旁再加上二根木柱支撐,用以輔助,形成戲台兩旁的角柱林立,也展現宏偉的建築格局(臺中鹿港龍山寺官網,2011)。
臺中鹿港龍山寺的戲台。
資料來源:臺中鹿港龍山寺官網(2011)。
臺中鹿港龍山寺戲台的屋簷採「斷簷升箭口」的作法,其屋頂下層屋簷未相連接,使明間處形成一個挑高的空間。
資料來源:臺中鹿港龍山寺官網(2011)。
臺灣廟宇建築多數受到中國傳統建築影響,外觀相似,而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特點是體積龐大、種類繁多,不但可以遮陽避雨,還可以顯現屋主的身分地位,臺灣寺廟建築的屋頂也承繼了這些特點。
屋頂是由瓦當、滴水、仰板瓦、筒瓦以及屋脊等構件所組合而成,是廟宇建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每間廟的屋頂都各有特色,所以我們想要進一步比較文山區三間集應廟的屋頂異同處。
屋頂形式 | 建築特徵 | 圖例 |
---|---|---|
硬山頂 | 外型與懸山相似,側面與山牆密接,是本省建築的主要屋頂形式。 |
圖片來源:古建中國 |
懸山頂 | 也叫做桃山,是前後成兩坡而突出在山牆之外的屋頂。 |
圖片來源:古建中國 |
歇山頂 | 上半部為懸山或硬山,下半部是廡殿,原來只准官署使用,後來也有部分民宅引用。 |
圖片來源:華人百科 |
廡殿 | 前後左右成4坡(兩層)的屋頂,是所有屋頂中,等級最高的一種。 |
圖片來源:藝術小典藏 |
捲棚頂 | 外型和硬山、懸山相似,但沒有正脊。 |
圖片來源:Zi字媒體 |
四、六、八角尖攢頂 | 所有屋坡集中於中央最高點,大部分用在亭、塔及鐘鼓樓。 |
圖片來源:哲匠之家 |
屋頂結構
構造名稱 | 特色及功能 |
---|---|
屋脊 | 為了壓住屋坡邊緣上的瓦片,以防止瓦片和屋頂被風吹掉,我國屋脊是以短厚為主。 |
瓦當 | 以仰板瓦為底,這些正圓形的瓦片,位在所有瓦片的底部。 |
滴水 | 指的是瓦當和瓦當之間所設置凹面朝上的瓦片,可以當作裝飾,也可以導引雨水的去處。 |
仰板瓦 | 指的是大約24公分見方,且細薄又稍微帶有弧度的瓦片。 |
筒瓦 | 指的是直徑約十多公分的半圓筒型瓦片。 |
三川脊上的各建築構件。資料來源:岡山壽天宮官網(2019)。
中脊上的翻身雙龍、仙鶴及卍字底的燕尾。資料來源:岡山壽天宮官網,2019。
景美集應廟坐東向西、背山面水,以景美山為其屏山,面向景美溪、新店溪,所處方位是個風水寶地。廟宇門楹上的對聯寫著:「景山展畫屏 脈鐘寶刹千人拜,溪水環玉帶 波映華堂萬點光」,意思是說:「集應廟位處風光秀麗的景美山下,香火十分鼎盛,景美溪由東向西環繞著景美集應廟,在附近渡口的頂街、下街(舊時的景美街)呈現熱鬧繁榮的景象。」
景美集應廟的屋脊在藍天白雲映照下顯得十分華麗。 資料來源:景美集應廟官網(2019)。
側看景美集應廟的屋頂顯得立體而華美。 資料來源:景美集應廟官網(2019)。
景美集應廟位於景美舊街北端,廟埕與景美老街相接,這是很典型的台灣清代街廟配置關係,同時也反映出集應廟與景美舊街形成具有重要之意義。在一九五○年代以前,景美集應廟華麗的屋脊投射在翠綠的景美山,無疑是當時最美的天際線,接著來介紹景美集應廟的屋頂特色(集應廟官網,2019)。
正殿後方屋頂龍脊。 資料來源:景美集應廟官網(2019)。
正殿燕尾。 資料來源:景美集應廟官網(2019)。
萬隆集應廟的屋頂上方是硬山頂,下方是廡殿,為歇山頂之屋頂形式。屋頂上方的屋脊屬於垂脊,屋頂上方有福祿壽三仙的剪黏裝飾及許多龍、歷史故事的剪黏。與另外兩間集應廟比較起來,萬隆集應廟佔地較小,因此屋頂較小,裝飾也沒有另外兩間廟來得豐富華麗,但是在小小的巷弄中,萬隆集應廟的屋頂算是屋頂形式裡面比較複雜的。
萬隆集應廟的屋頂上方是硬山頂,下方是廡殿,為歇山頂之屋頂形式。
照片來源:宸心感應小組拍攝
這是萬隆集應廟的側面圖,遠遠看去,可以看到有上面所介紹的山牆,也有屋瓦(仰板瓦、筒瓦)以及瓦當和滴水,下雨時,雨水就可以沿著它們由上面流下來,才不會卡在屋頂上而積水,是古人的智慧發明!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萬隆集應廟(2019)
木柵集應廟的屋頂是左右成四坡,為廡殿式屋頂形式。屋脊屬於垂脊,屋頂上方有福祿壽三仙的剪黏裝飾及許多龍、歷史故事的剪黏。木柵集應廟的屋頂較為豪華,因為它是兩層的,裝飾也較多,而它的垂脊有兩個,面積也比較大,因而遠遠看起來像是兩個屋頂,木柵集應廟的仰板瓦和筒瓦顏色較亮。所以看起來比較富麗。
木柵集應廟屋頂為廡殿式屋頂形式 ,下方是硬山頂,它和景美集應廟一樣,垂脊的形狀比較明顯,而且它的面積也比較大,所以上面的裝飾也較多。
圖片來源:宸心感應小組拍攝
這一張圖片是木柵集應廟的側面圖,可以看到左方有一個亭子,它十分特別,因為它是雙層的,上下層都是五角尖攢頂,上面有神龍庇護著,可以坐在裡面乘涼,而它的屋頂是連接著3樓,從3樓就可以完整地看到屋頂的全貌 ,,令我們十分驚艷!
資料來源:時空旅人-木柵 集應廟(尪公廟)(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