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移民來台的三姓族人於此已發展出穩定的經濟實力和相當的社會地位,於是籌備共同祭祀祖佛尪公、尪媽的祭祀公業組織,在六張犁建立了尪公山和尪公厝,並集資赴閩委託師父雕刻老祖、老媽神像,經由大坪祖廟開光點眼、分靈香火儀式後迎回臺灣供奉於尪公厝中,讓三姓族人能頂禮膜拜,精神有所依託,且在每年尪公生日時能一起舉行祭典活動。

隨著日子遷移,人丁繁衍,尪攻厝的腹地已無法滿足祭祀需求,於是三姓族人又共同商議正式建廟來傳承保儀尊王的信仰活動,最後決定在人口最多的梘尾(今景美)處蓋廟。咸豐十年便在今景美國小校園一角創見了集應廟,然蓋廟的所在地當時為一片竹林,霧裡薛溪(今景美溪)在此段沖刷淤積激烈,創廟幾年後,一次的颱風使霧裡薛溪河水暴漲氾濫沖垮了廟宇,族人們救出重要的神像、香爐等祭祀物件,等風災結束後眾人商討復建事宜,由於沒有共識,最終決定三姓分祀,分鬮後由高氏分得尪公老祖神像,於今日景美建廟是為景美應廟,由張氏分得香爐於今日木柵建廟是為木柵集應廟,由林氏分得尪媽老媽神像於今萬隆建廟是為萬隆集應廟,從此共同祭祀就變成各姓宗族祭祀,各姓也發展出自己的祭祀儀式和模式,廟宇的定位也較類似「家廟」,但仍歡迎各方香客前往祭拜。

河南雙忠廟張巡與許遠像(圖片來源:木柵集應廟農民曆)

景美集應廟最早建立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雖為古代聖賢崇拜的廟宇,卻與臺北盆地周圍山區開拓史息息相關。文山區位在台北盆地邊緣,靠近山區,漢人來此拓墾時,易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在雙方衝突時,安溪人會請出保儀尊王及保儀大夫來激勵士氣助長軍威。另一方面,文山區為臺北市種植茶葉的重要區域,福建安溪本也就適宜種茶。在移居臺灣後,安溪人將種茶事業遷移至此,茶葉成為文山區重要的經濟作物。清同治後,茶葉貿易興盛,因文山地區所種植之包種茶需要加上花料來添加香氣,臺北盆地因而成為供花區域,再加上花卉易有蟲害,信眾們相信集應廟所祀主神能驅除蟲害,乃請神明巡境,舉行「迎尪公」儀式,為確保豐收,信仰也更加虔誠。

景美集應廟歷經一次遷移與三次整修,最早時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建於景美國小南側,同治六年(1867年)高姓族人於現址重建,至今曾整修過三次,舊廟所留下的石柱在今廟的龍邊護龍當廊柱,內有咸豐庚申年刻記的柱。第一次整修在日治大正13-15年(1924-1926年),因景美地區發生大水災受損整修,同時也增建右廂房;第二次在民國48-49年(1959-1960年)內部大修,留下當時的流行建材磨石子的神龕和地板,同時也增建廟前戲臺(中正臺);第三次在民國92-94年(2003-2005年),因年久失修屋頂塌陷修建。

景美集應廟外觀並不是非常壯觀,但是很精緻典雅,且保留完整,雖然經過三次整修,仍能修舊如舊。於民國64年被政府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是北市文山區廟宇唯一的市定古蹟。

景美集應廟(拍攝者:宸心感應小組)

林氏家族於乾隆年間雕尊王聖像一尊,奉祀於三塊瓦公廳但並未建廟,三姓分祀後分得申國夫人寶像,便仿照開臺老祖聖像重雕一尊老祖神像,改建公廳為廟,於1921年遷建小廟於現址旁(舊地名番婆厝)。民國36年,林金隆先生有感萬隆集應廟過於狹窄,因而線地建廟迎請尊王至現址,後由於林姓族人人口大量外移發展,廟宇缺乏管理,民國71年時該廟鎮廟之寶申國夫人寶像遭古董盜賣集團竊取,隔年有幸找回並由林姓族人迎回,再由林簡秀連女士發起附近鄰居重建該廟,於民國74年籌建完成目前之富麗大廟。現今該廟二祖為乾隆年間鎮廳之主神,清道光十年(1831年)林姓先民於今新店溪河岸看見漂流過河之觀音像,深感神蹟便迎請觀音大士入廟,現金正殿之觀音為萬隆地區境主公。

建廟當時,考量一樓公里民活動空間使用,規劃二樓為神明廳。目前主祀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外,左配神天上聖母媽祖,右配神福德正神土地公,並陸續增加供奉民間道教多神祇信仰之神明,包括尊王左右護駕雷霆驅魔大將軍雷萬春﹑南齊雲,黑虎大將軍(虎爺公)﹑太歲星君及入口處的五營兵將。

萬隆集應廟(拍攝者:宸心感應小組)

木柵集應廟位於木柵市場附近,該廟於三姓分祀時獲得白瓷香爐,並另雕尊王及夫人神像,供奉於廟中。光緒20年(1894年)覓得現址興建木柵集應廟,並獲頒「澤被東南」、「太平世澤」等匾額,且有當時各方士紳題字以頌揚功德,四方參拜,香火鼎盛。民國38年(1947年)因白蟻之害,由當地鄉紳與張姓族人籌金重修。

民國67年(1978年)因保儀路拓寬工程及信徒日眾格局不敷使用,乃由張姓族人會同當地父老集資於原址重建二樓廟宇,於民國70年(1981年)竣工。除主殿奉祀尊王及夫人外,又配合時代變遷及信眾多元化需求,陸續安座文昌殿-供奉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朱衣夫子、大魁夫子、魁星筆財神殿-祭拜文財神比干、武財神趙公明和偏財神土地公及太歲星君等神明同享馨香。南廂闢為圖書館,北廂則為迎賓室及管委會使用。

木柵集應廟的鎮廟之寶為三姓分祀時所分得的白瓷香爐,供奉於正殿之中,另有光緒年間建廟時所立之百年龍柱兩對,雖廟宇經過重建而未能保有百年前原貌,木柵集應廟做為地方信仰中心,也見證了木柵地區的開墾發展史。

木柵集應廟

鎮廟之寶白瓷香爐

(拍攝者:宸心感應小組)

  • 1、鄧明峰編輯,丁酉年萃記迎香專刊,財團法人臺北市景美集應廟,臺北,2018。
  • 2、景美集應廟農民曆,財團法人臺北市景美集應廟,臺北,2019。
  • 3、木柵集應廟農民曆,木柵集應廟管理委員會,臺北,2019。
  • 4、明華(2018年10月30日)。影像文山留住記憶系列~景美集應廟(一)建廟歷史與願景。2019年10月2日,取自https://www.peopo.org/news/382685
  • 5、何子(2007年05月16日)。萬隆集應廟。2019年10月2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jingmei.history/twblog1/123340762-萬隆集應廟
  • 6、時嫘璜(2015年9月20日)。鄉土踏查「木柵老街」巡禮之主題報告-木柵集應廟。2019年10月2日取自 http://wenshan.org.tw/index.php/文山學/文史/item/1234-2015年9月20日鄉土踏查「木柵老街」巡禮之主題報告-主題:木柵集應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