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欖仁
一、關於小葉欖仁
欖仁樹的學名是 Terminalia catappa,為使君子科欖仁屬,原產自
東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1975年以後就引進台灣栽植,所以我們現在
才看得到小葉欖仁喔!
小葉欖仁又稱為非洲欖仁、大葉欖仁樹、雨傘樹……,它是一種
落葉喬木,高度可達15米或更高,花期在3-7月,果期則7-9月。樹皮
縱裂呈剝落狀,褐黑色,枝幹平展,側枝輪生,近頂端密披黃色絨毛
,樹冠層傘形,老樹有明顯板根。欖仁樹因果實的形狀貌似橄欖的核
,故而得名。
然而, 小葉欖仁具有耐鹽、抗風等特性,所以成了優良的海岸樹
種。 又因為小葉欖仁的枝條特色輪生主幹,層層分明有序向四開展,
酷似經過人工修剪整形,外形像雨傘疊在一起,極為優雅美觀,所以
被大量用於公園、校園及庭園,做為綠化觀賞用。
目前,小葉欖仁常栽培作為行道樹,因為高度夠高,且又美觀,
所以現在被廣泛植栽於全台平地。
二、小葉欖仁的爭議性
小葉欖仁樹屬於 淺根性樹種 ,植栽成為路樹會 竄根到民宅,然後造
成路面隆起甚至引發交通事故。 例如臺中市烏日區光德路一帶,之前
為了美化環境,種植了上百棵的小葉欖仁,綠葉成蔭,民眾常到這裡
散步,也是地方特色景點之一。
不過,久而久之,這些生長良好的小葉欖仁,由於樹根亂竄,危
害到用路人的安全,不少老人家還被樹根絆倒,讓地方相當頭疼。
此外,換季時小葉欖仁 落葉非常多,樹葉細小,不容易清理,也
會阻塞到排水溝。 每年7-9月的果期, 落果掉到地上,還會造成行人及
騎士的危害 ,因此,這幾年移植或砍除小葉欖仁的新聞報導已經非常
頻繁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