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道樹歷史溯源
據說臺灣行道樹起源於荷蘭人佔領時期,現在的臺南官田在當時是「王田」所在地,荷蘭人派人在渡子頭地區種植芒果行道樹,這些樹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
鄭氏治臺時期因為海禁政策嚴很嚴格,所以沒有直接由國外引進的植物,仍以原產中國的植物佔大多數,而且都以民生的食用及小型觀賞植物為主。
清領時期最長,此時期引進臺灣的植物種類,以原產自中國的經濟植物為主,造林樹種杉木及孟宗竹等也在清領時期引進。傳教士馬偕則從英國引進
變葉木及九重葛;麵包樹原產於中南半島及太平洋群島,推測是蘭嶼達悟族於此時期自菲律賓引進。
西元1898年,日本山林學者田代安定撰寫了《臺灣道路市街植樹論(附各要處植樹意見)》報告書,這是臺灣第一份系統論述行道樹栽植、設計的報告書。田代認為臺灣全島經營攸關日本殖民對外形象,行道樹對臺灣的意義尤其不能忽視。他認為行道樹的就好像遮蔽人的衣物,能防止外物的侵害,也可以影響一個市街村落的價值。
其實日治時期行道樹的選擇還是考慮是否具有經濟價值,例如日本政府在嘉義、臺南地區推廣栽植芒果行道樹,嘉義縣水上鄉嘉南13號道路沿線至今還留有百餘棵近百歲的老芒果樹;集集的綠色隧道老樟樹最有名,也是為了配合樟腦工業發達而栽植。而棕櫚類的植物也在日治時期大量引進,如今遍布全臺的黃椰子、蒲葵、酒瓶椰子、棍棒椰子、大王椰子、羅比親王海棗等都是。都會區的行道樹,如南洋杉類、紫檀類、木麻黃、第倫桃、掌葉蘋婆、福木等也在此時引進;柳杉、油桐、桉樹類、桃花心木、南洋杉、木麻黃則改變了平地及海岸景觀。
近年來,由於苗商的推波助瀾,快速生長、養護容易的外來速生樹種在臺灣各地大量栽植,黑板樹、小葉欖仁、阿勃勒等樹種迅速侵入臺灣的每個角落,成為行道樹、公園樹、校園景觀樹的超優勢植物。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臺灣外來植物引進史
吳永華《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晨星,1997年6月。
陳俊雄、高瑞卿《臺灣行道樹圖鑑》,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