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窗餘韻 -民間師傅的手作美學

你知道50年前,家家戶戶的陽台上,都是櫻花、富士山等充滿手作感的美麗窗花?走進杉行街,你也可以停下腳步,找尋那極富巧思又有古早味的鐵窗花。

鐵窗花在1920 年代隨著西洋現代建築傳入台灣,是一種以黑鐵為材料,經由銲接、鍛造、彎折等工法,製作出鐵窗圖騰的民間裝飾工藝,當時常見於廟宇及洋樓街屋。

鐵窗花圖案沒有制式化的標準,全憑工匠巧思,以直線或圓弧組成的幾何圖案最常見,也有具象化的圖案,例如富士山、櫻花、梅花、音符等,各種造型總讓我們大感驚喜,每一幅鐵窗都可以說是師傅「手工特製」的藝術作品。

黑鐵窗花雖然美麗但容易鏽蝕,必須定期上漆保養,並且製作成本也高出新式建材許多,因而不敵90 年代出現的白鐵(不鏽鋼),隨即被取代。漸漸的鐵窗成為完全功能取向的建材,機器化生產加速製造卻忽略變化性,滿山滿谷的不鏽鋼條將家家戶戶的陽台打造成銀色牢籠。因而畫出了一條新舊鐵窗的分界線,也為充滿手作感的鐵窗花藝術流行畫上終點。

即便鐵窗花的製作已幾乎走入歷史,但只要走在街上稍微用心觀察,還是可以找到不少沿用至今的窗花作品。我們可以一邊欣賞鐵窗花之美,一邊來場想像力大比拼,將看似複雜的窗花造型,從各種不同的方向與角度拆解成單純的四方連續圖案,或是從規則中尋找不規則的各式有趣聯想,就好像在進行一場場的窗花狂想曲呢!


仍保留鐵窗花的老宅
 
窗花是民間師傅的手工作品

規則中又富變化的窗花
 
各式各樣的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