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簡報頁  回首頁  

 

尪公其人生平

孤守睢陽無援

尪公信仰起源

黎民百姓

尪公信仰現況

集應廟名由來

興建整修未來

集應廟的獨特

參與社會公益

周邊景點介紹

石碑匾額

屋頂剪粘

廟內各部

對聯釋疑

廟宇慶典

訪集應廟顧問

廟公廟祖訪談

志工訪談記錄

許老師說尪公

問卷調查分析

小組成員介紹

訪談製作檢討

貢獻度一覽表

幕後花絮紀錄

專案進度報告

            尪公信仰現況

 
 

尪公信仰族群發展:

    第一種:台北盆地「高張林三姓」尪公信仰

      主要就是整個淡水河流域, 就是從大溪 、三峽、板橋、淡水,還有我們這邊的石碇、深坑、木柵、景美、坪林那邊到整個臺北市,都是雙忠信仰的信仰圈還有北投,高氏最初是在淡水上岸,在北投開發,所以北投集應廟對他們來講是最早開發,最先的落腳處。那為什麼那時候會有雙忠信仰,主要就是以前農業社會,農作物很容易長蟲,長蟲的話就沒有辦法收成,因為那時候也沒什麼農藥。那時候保儀尊王,玉皇大帝有賜給他驅蟲害的神格,所以他會去把害蟲驅除,所以那時候都會請保儀尊王去巡它們的村落,那巡過以後就能避免蟲害,所以那時候就會請我們的尪公去他們那邊繞境,到目前為止,臺北市還是有些區域有迎尪公這個傳統,所以可以說整個淡水河流域,都是分香自我們景美集應廟的尪公老祖

     第二種:起源於鄭成功時嘉義的雙忠廟:

      因為保儀尊王是死守睢陽城最後壯烈犧牲,所以他們的精神十分英勇值得學習,所以鄭成功的軍隊就供奉保儀尊王、保儀大夫為他們的神明相傳是嘉義市(諸羅山)第一所漢人創建的廟宇,故有「諸羅山第一古廟」之稱這是第二種保儀尊王信仰的族群。

     第三種:是在台灣中南部的王爺信仰:

      他們就把它當成王爺信仰,王爺信仰就是把他當成保佑地方的神,他們不是移民帶過來,也不是鄭成功的軍隊,就是認為他十分英勇,忠義的精神所以就來供奉保儀尊王,變成一種王爺信仰的形式。也有比較特別的雲林台西鄉的五條港李莫元帥,是從海邊船上自己飄來的,也都歸類為王爺信仰。

    第四種:金門地區的厲王爺信仰: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冬造角林之捷,「張巡」、「許遠」曾奉天帝之命顯聖退敵, 金門地區則傳說此次大捷後,張巡被追封"厲"王;因此金門地區稱呼張巡為"厲王爺"。

    第五種:淡水渡船頭的尊王公信仰:

      信仰族群為當地早期漁民、貿易商及渡船為生的人家,祈求保佑海上安全 水聖江廟的尊王公(文武尊王)即為保儀尊王張巡,神像眥目裂嘴手執鋼鞭,為殺敵憤怒狀。聖江廟為嘉慶年間來自福建晉江的蔡姓船戶所出資建廟,後來為往來淡水廈門行商船戶所崇奉,雖在北區淡水河流域但不屬於高 、張、林三姓體系。

台灣地區尪公的廟,尊稱或有不同,有稱保儀尊王、有稱文武尊王、有稱張元帥王爺,不過其實都是張巡,所以整個台灣的信仰族群不外乎這五種類型。

在台灣保護文化資產的意識已逐漸抬頭,因此有關古蹟集應廟,廟宇建築本身的保存,以及「迎尪公」這種早期農業社會的繞境習俗,大抵都能保存下來,政府單位協助監督輔導健全廟宇的財務、協助整修,並發起臺北盆地迎尪公信仰研討會、還有和對岸信眾共同組成的閩台雙忠文化研究會...等。這些團體與活動都陸續的發展也延續了古老信仰文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