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

(照片來源:自行拍攝)

荷蘭牛

台灣最常見的的乳牛,原本是在歐洲的Batavian與菲士蘭省之黑色與白色牛群,(大約在西元前100年~西元100年間),在荷蘭與德國的北部育成的乳牛品種之一,是全世界最主要的乳用牛,台灣在西元1895年從日本首次引進荷蘭牛,是台灣酪農業占大多數的品種。

參考自:

http://www.holstein.org.tw/Knowledge/Cognition.aspx

http://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112328&ctNode=3896&mp=109&kpi=0&hashid=

※為甚麼台灣多使用荷蘭牛?

因台灣屬熱帶地區,年平均溫度28℃,冬天平均溫度 15℃,夏天平均溫度 30℃,變異範圍 23 ~38℃,七月最熱。環境溫度4.5 ~15℃時,荷蘭乳牛感覺最舒適,在舒適的環境下荷蘭乳牛才有最佳表現,氣溫低於-5℃或介於21~27℃時,乳產量逐漸下降,而溫度高於27℃,乳產量明顯下降。在眾多牛種中,荷蘭牛最能在台灣生存及產乳。

(照片來源:自行拍攝)

娟姍牛

台灣在民國95年6月開放娟姍牛(Jersey)進口,因體型小,吃得少,且具有抗熱及耐粗食的特性 ,因此單位泌乳的成本較低,較適合台灣現階段的飼養環境。牛奶的顏色較黃, 乳脂率及蛋白質率都比荷蘭牛高,是最適合製作起司、奶油、乾酪等乳製品的乳牛品種

參考自: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9_diamond_20080214102259

(此圖取自Yahoo)

瑞士黃牛

最初為乳肉兼用種。夏季時農民會將乳牛群放牧在山區肥沃的牧草地;冬季會將牛群飼養在畜舍。1906年美國首次宣稱瑞士黃牛為一種品種,(1907)美國乳牛展示會亦區分出瑞士黃牛。美國的瑞士黃牛起源於瑞士西南部的幾個州,其中Schwyz州是以德語為主,故一般相信農民從德國引進黃色大體型牛隻改良瑞士牛而來。

參考自:http://www.holstein.org.tw/Knowledge/Cognition.aspx

(此圖取自Yahoo)

更賽牛

原產地為英倫海峽中的更賽島,以生產高乳脂與高蛋白質牛乳聞名,美國更賽牛協會成立於1877年,迄今已完成300萬頭以上更賽牛之登錄。毛色為淡褐色與白色相間,在面部、脅部、四肢與尾稍有白斑,鼻為乳黃色。是中體型乳牛品種且性情溫順,具高乳量與飼料採食量較少的品種。

參考自:http://www.holstein.org.tw/Knowledge/Cognition.aspx

(此圖取自Yahoo)

愛爾夏牛

起源於蘇格蘭之愛爾夏郡。發展過程中,先後有三個不同的名稱出現,Dunlop, Cunningham與Ayrshire;但形成今日愛爾夏牛之詳細過程沒有任何的資料。1866出版的「Agriculture, Ancient and Modern」書中曾提到該區之本土牛為一產乳不佳之小體型牛。雖然在西元1775年以前就有褐色或雜色牛的出現,但1800年以前對愛爾夏牛毛色描述都是黑色。有證據顯示,蘇格蘭農民曾用英倫海峽之其他牛種改良愛爾夏牛,進而形成今日之愛爾夏種;對愛爾夏地區之環境氣候適應性很好,是效率良好之草食動物,乳房型態與品質都很好、活力良好而且產乳效率佳的品種。

參考自:http://www.holstein.org.tw/Knowledge/Cognition.aspx

(此圖取自Yahoo)

乳用短角牛

約在200年前形成,起源於英格蘭東北部。但不是獨立或特異品種,是短角牛的一隻,由短角牛加強乳量培育成的,美國在1935年將他命名為乳用短角牛。原本是中等體型的乳肉兼用的品種,特徵為體短而且健壯,能生產皮格。毛色為白色、紅色、紅白相間或紅白混雜,此類毛色少見於其他牛隻品種。美國於1783年首次引進「乳用種」短角牛。由於先民對其提供之肉、乳與役用之喜好,故早期引種時常被稱為「達拉謨牛」。之後繼續引進紐約、肯達基、俄亥俄,甚至中西部。1846年美國育種者開始以血統書紀錄短角牛之血源與性能;1882年美國短角牛協會正式成立,開始進行乳用與肉用短角牛登錄與改良;1912年成立短角牛俱樂部。1948年美國乳用短角牛協會成立,並接手乳用短角牛之登錄與改良任務。1969年進一步揭示其為一乳牛品種,1972年正式成為純種乳牛協會之ㄧ。

參考自:http://www.holstein.org.tw/Knowledge/Cognition.aspx

 

本網頁由彰化縣立秀水國民中學牧奶伊小隊製作,圖文如有引用皆有標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