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善化

善化

地理位置:

位於南市的地理中心,總面積5529公頃,和麻豆官田為鄰,東與大內山上接連著,西與安定交界,南接新市,緊鄰科學園區。

人口與經濟:

總面積5529公頃的土地上行政區域劃分為二十一個里共三百六十鄰,居住著15684戶  45,247人(善化戶政2014/1),這裡,民風淳樸、農耕興盛,以農業主軸保有全臺僅存數量不多的牛墟及糖廠,建立國際機構菜研究中心,且文獻初祖—沈光文,在此設帳講學,奠定文教基礎,使善化文風鼎盛,人才濟濟、地靈人傑,至今每逢基測、會考,總會有大批莘莘學子到此參拜孔子—沈光文,國姓爺鄭成功首善教化而替此地命名「善化」沿用至今,善化的經濟:由於曾文溪繞經東北方,水利發達,農耕興盛;在鐵、公路陸續開築下,交通日趨方便,善化呈現繁榮樣貌

相關資訊

善化區公所: http://web2.tainan.gov.tw/shanhua/

善化戶政事務所: http://www.tainan.gov.tw/shanhua/

善化位置圖 善化區公所提供

 

善化老街空拍圖 黃耿國提供

輕航機空拍善化老街(善化區公所提供)

 

昔時善化

() 荷蘭時期:

西元1623年以前,西拉雅族(今日西拉雅族已被視為平埔族)居住於善化鎮社內,北帶灣裡溪(現今曾文溪),在那時善化目加溜灣

西元1624年,荷蘭人佔據南部,並設荷蘭東印度公司商館,隔年派遣四十餘人,到目加溜灣社採竹,被兩百多名的原住民擊退,直到西元1635荷蘭為報前仇派兵攻打目加溜灣社,原住民戰敗,最後以椰子檳榔謝罪而落幕,1636年,荷蘭長官設學校於目加溜灣社東邊位置,並挖掘一口荷蘭井(至今善化慶安宮前大埕尚留此井)次年更設立教會,牧師以教化當地原住民、傳教。

 () 鄭氏治台時期:

永曆十五年鄭成功來到,將目加溜灣社隸屬天興縣善化里永曆鄭成功的兒子鄭經設里社以宅番漢,制鄙為二十四里,善化為其一,漢人居里,屯田兵居營,土番居社,大、小新營、右先方皆為鄭成功麾下部將屯田養處,後來軍師陳永華召請福建一些善造瓦者,在此糖,乃能製糖者,於此製糖,形成部落。

 () 清領時期:

興盛

清康熙二十三年滿清治,由福建漳泉州到此日盛,而目加溜灣設改稱灣裡社,清同治元年大地震,文昌閣倒塌,後來在眾人之力下,掘深新社溪,培高南路,建慶安宮於文昌祠址,合祀媽祖、關帝爺及佛祖、五文昌,嗣後社內新社街日漸衰微,並改稱灣裡街

沒落:

後割讓灣裡街富翁紛紛遷徙大陸,而沒落。

() 日治時期:

昭和初年,人口多達二萬餘人,也因於明治末年設立火車站,使南北交通往來暢通,並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年,實施市區改正,設立洋樓,使善化呈現文明之大觀,西元1905年,日本人沒收糖廍,改設立灣裡製糖會社,後來實施皇民化運動而強拆慶安宮,改建北白川宮紀念碑,至二次大戰末期,敗相露出端倪,民不聊生。

 (五) 光復之後:

台灣戰後善化改隸屬南縣新化區善化鎮,而善化街改鎮並重修慶安宮,也撤銷善化街役場,改設善化鎮公所,民國99年12/25縣市合併,改升直轄市,善化鎮善化區,現今成純樸、繁榮之大觀。

以上文獻為網路及書籍資訊由文獻組整理

參考資料 善化區公所:/ http://web2.tainan.gov.tw/shanhua/CP/10919/history-1.aspx

 

灣裡街(善化老街) 黃耿國提供

善化郵便局(郵局)

(善化區公所及施震炎-孫江淮提供)

 

 

現代善化

「歷史並不算悠久的善化(耿國叔叔說的),舊名目加溜灣社,這裡市定三級古蹟的慶安宮、早期全台最早建立且規模最大的牛墟市集在現今是全僅存三處之一的善化牛墟、仍在製糖的善化百年糖廠以及曾是孔子沈光文的紮根地,隨著科技園區的進駐現今科技蓬勃發展,善化目前結合了歷史人文與科技等,蛻變成生活機能俱全的古色古香的小鎮。

 

現今善化老街

現今善化郵局

回到本頁最上方 

建議使用1024*768螢幕解析度觀看本網頁

  吉慶平安  旭光弘文  Shen Guang Wen in Shan-Hua. 善化國民中學製作 

Shen Guang Wen in Shan-Hua. 善化國民中學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