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 人活動--- 問卷調查

         
         2013年8月18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是我們紅淡綠人隊與紅淡山第一次零距離的深度之旅
先前在教室裡 雖然開過幾次會在家也查詢過紅淡山的資料,然而就在這天透過李正 仁老師的帶領和解說, 我們才發現紅淡山步 道旁, 看似不起眼的一花一草和一磚一瓦隱藏了許多人文歷史和豐富的生態知識, 這趟知性之旅猶如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如果沒有這樣的活動,沒有講師的介紹, 我們只是當健行運動罷了, 經過幾次的深入了解,才慢慢對紅淡山有初步的認知,我們是如此,那其他人呢?於是我們也好奇在校的師生對這座比鄰學校後山的認知和 親近程度

         為了瞭解學校師生對紅淡山的認知度和親近度,我們製作了問卷,不過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們最終版的問卷與原始想法有很大的差異,執行分析的結果也令人訝異在此,我們分別介紹(一)問卷的誕生,(二)統計分析的過程,(三)問卷調查的結果(四)結論和建議。這是我們第一次做問卷調查和分析其工程浩大,超乎我們的想像,能夠完成這件事還真是鬆了一口氣呢~

(一) 問卷的誕生:

第一版:剛開始指導老師要我們每個人把與紅淡山相關的網路資 訊,以題目的形式呈現,因此有了雛型,但老師建議:
(1)我們是誰
,施測目的等介紹文要寫清楚,讓受訪者更清楚知道我們的目的
(2)登山的個人資訊放在前面,認知放在後面
(3)有些題目太深,不適合一般大眾
(4)題目最好有ㄧ致性和連貫性

第二版:經過網路和 會議的來來回回的修正
,終於得到第二版,我們很興奮地請老師們試水溫,結果發現老師們都說很難,答對率不高,經過開會之後,我們發現題目太過知識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們覺得這樣的問卷不是很好,沒有太大的意義於是又開始大修問卷內容,進入第三版

第三版:我們花了好多的時間,反覆討論和修正,考量現代人不愛太多文字故將介紹文修得更短,將知識性的題目刪掉,取而代之的是觀光資訊的問卷,想了解學校師生對基隆紅淡山的特殊景觀的認知度和親近度,甚至把具有特色的題目轉變成解說的學習單

第三版就是最終版,我們很開心的列印並請學校師生填寫,沒想到有些老師還是發現我們問卷還是有些瑕疵,經過這幾次的修正,我們才知道製作一份好的問卷真不容易
問 卷第一版
問卷第二版
問卷第三版
老師版
問卷第三版
學生版
(二)統計分析的過程:
         我們花了兩天統計資料, 中間出了一點小插曲,事情是這樣的:那天是休業式,早上十點過後,就是我們快樂寒假的開始,然而老師要我們留下來繼續統計資料,因為有些組員想提早回家, 於是就向老師提議每人分配工作後帶回家處理,再email給老師,不料,老師堅持要我們留下來完成才能離開,因此引發小小的不悅,後來老師買了零食和飲 料,餵養我們的嘴巴,漸漸的,大夥兒忘了不悅,一邊統計,一邊聊天,一邊吃東西,而且大家還從中找到快速的方法,完成這項無聊的統計,大家都很開心。
          老師在我們完成之後,向我們說明堅持要大家留下來的原因,老師說:對! 我相信這些東西你們都可以回家處理,但是在家是自己一個人面對冰冷冷的電腦,敲著鍵盤,沒人對話,但在這兒,大家有說有笑的完成一件事,而且共同想出策略 快速統計,不是很棒嗎!這就是團隊合作的精神,這也將會是你們永生難忘的經驗,而且是彼此共有的話題。再說,如何與組員合作是未來職場上也會遇到的問題......」這些話猶言在耳,我們這時才理 解老師的用心良苦啊!老師不只是帶著我們這群小蘿蔔頭上山下海,還要適時化解我們波動的情緒,老師辛苦了~

  static1 static2
  static3 static4
  static5 static6
              統計資料中

   analing  analing2
   analing3  analing4
       分析資料中
(三) 問卷調查的結果:
(1)問卷發給學校老師填寫,130份只回收68份,回收率約52%,學生隨機抽樣三個年級9個班共270份,回收258份,回 收率96%,學生的配合度遠高於教職員

data1 data1
(2)  依據表(一)和圖(一)的資料顯示:
(2-1)師生平均 一學年至少一次上紅淡山的 比例高於73%,而且年級越高,比例越高,這表示在 校越久,上山的機會越高,教職員也是如此。其他資料也顯示學生會 上紅淡山,30%的 原因與校外教學有關,所以學 校若有舉辦活動,上山的次數也會增加。但沒上山的比例也有1/6以上,這樣的比例也不少。
(2-2)年 平均超過20以上,表示每 星期至少上山一次,教職員中有21%,根據調查,他們上山主要是為了健身或散心,其次是欣賞風景和喜歡接觸大自然。
(2-3)不 曾爬紅 淡山的 人,有 50%以上的原因是沒時間,也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如果有時間,他們也願意走一走紅淡山

(3)根據圖(二)~(圖五)的比較和分析,顯示:
(3-1)& nbsp;圖(二)是我們學校師生對紅淡山特 色景觀的認知程度,數據顯示教 職員注意紅淡山特色景觀的訊息比學生多
(3-2)表(一)資料顯示九年級上山次數比七八年級多,但 圖(二)的資料卻顯示九 年級知道的景觀訊息並沒有比七八 年級多,這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現象
(3-3)師 生注意的景觀不大相同,知道的排行榜中,教職員以櫻花季居多,其次是杜鵑花季,再其次才是360度景觀和遠眺101;學生則以360度景觀和遠眺101居多,其他所知的都不多。可見師生的興趣大不同
(3-4)不 論是教職員還是學生,對於蝴蝶季所知甚少,可能與地點有關,比較有名的蝴蝶在寶明寺那端,到那端至少要一小時以上,離學校太遠 有不便之處,而且野鳥學會或市政府的宣傳也都集中在那兒,所以知道的比例自然不高
(3-5)分 析圖(三)~圖(五)知 道又去過的特色景點,依比例是櫻花季 >杜鵑花季 >螢火蟲季,最多兩成左右,螢火蟲季又更少, 不到一成,這可能與欣賞的時間點有關,花白天可欣賞,但螢火蟲則要傍晚後,再加上海洋大學每年都會宣傳和復育龍崗步道的螢火蟲,而且那兒水源也較紅淡山 多,相形之下,螢火蟲的量沒有龍崗步道多,所以吸引的人潮不多
(3-6)有趣的是櫻花季和杜鵑花季都離學校較近,觀景 塔離學校較遠,而且根據統計,將近六成的人都會在一小時內來回,所以,如果是邊欣賞邊上山,再加上體力不夠,有可能無法在一小時內走到觀景塔又走回來,除 了興趣之外,體力可能是師生選擇不同景點的另一考量

(4)依據特色生物 的統計圖(六)~圖(九),顯示:
(4-1) 不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銘 傳師生知道也看過紅淡山特色物種的比例都不高,最多的是鐘萼木約一成三左右,最低的是洒灰蝶,只有4%,究其原因,可能是:
(4-1-1)活動目的:大 多數人上山走步道,主要是健身運動,聊天看美景,對周遭的生態走馬看花,很少停下腳步聽看想, 於是對周遭的自然生態自然是很陌生
(4-1-2)地緣關係:雖然我們都可從寶明寺或劉 銘傳路等登山口入山,兩者間的車程也不超過20分鐘,然而對師生而言,走路就能到的地方,不須 煩惱交通工具,才是最實際最方便
(4-1-3)活動時間:從 劉銘傳路走到寳明寺,要知性也要感性,來回至少要兩小時,而我們課程時數最多一兩節是老師最好拿捏的,也比較不會影響其他課程,因此,在教學時 間上,路程最多規劃到觀景塔或三角點,所以師生不容易探索山頭的另一世界
(4-1-4)家庭活動:根據統計資料學 校學生的父母親會帶家人上紅淡山的比例只有15%,比例不高還有報章雜誌的報導模式會影響景點曝光率,不留意者所知有限

(四)結論和建議:
      銘傳師生有73%的人走過紅淡山,但親近度和認知度都不高,我 們未來會進行下列活動:
(1)與專業人士(如野鳥學會)接洽,進行自然生態教學與活動,讓學校師生對自己的後山有進一步的認識,進而愛護我們的環境,並把概念推廣至身邊的親朋好 友
(2)成立紅淡山解說社團
,培訓解 說小尖兵,讓解說小 尖兵有增長智慧和服務他人的機會,並將此精神和理念一脈相傳,發展成學校的本位特色
(3)建議基隆市政府結合學校或野鳥學會等社會團體,有計畫性地維護紅 淡山,並製作適宜的宣傳和爬山活動,同時,邀請專業人士配合活動解說對內,讓在地居民享受大自然的薰陶,強健體 魄,認識自己的人文歷史,並將紅淡山視 為自己的後花園,愛護他~保養他~形成良善的循環,達到永續經營對外,則將這座親民的紅淡山發展成良好的觀光 景點,讓遊客喜歡這座小山,享受大自然的洗禮,感受基隆豐富的文化氣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