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 --- 娓娓道來 

     
   漫「步」在紅淡山裡,踏在新、舊、寬
圓、方、大小不一,甚至殘破的石階上,穿梭於過去和現在,訴說著「步道本身就是一部歷史」,如果沒有前人的汗滴手上泥,一步一腳印的開拓荒野,或許紅淡山就不是今日如此「親民的」紅淡山。有了步道,不用擔心山路泥濘難行,有了步道,我們可以愜意地坐在石階上,享受徐風吹拂,聆聽蟲鳴鳥叫,抑或冥想當年熱心人士開拓荒野的情景~步道的過往就讓我們紅淡綠人娓娓「道」來吧!

山裡從來沒有現成的道路,要變成方便好走的步道,必然經過「走拓鋪」三部曲。人也好,獸也罷,為了向前行,只好徒手徒腳走出一人通行的步道,不須言語,後繼之人,自然尋跡漸進,一條山路就這樣成形了~在山裡,三兩好友漫步健行話家常,道路漸行漸寬,這就是第二部曲。接著,登山愛好者,有鑒於登山不便,於是呼朋引伴,有錢出錢買石材,有力出力鋪道路,不僅鋪出了方便之道,也鋪出了人情味~當然我們的紅淡山也不例外。

    

上圖都是紅淡山上不同形狀的台階每個都是當代背景的產物我們將時光鏡頭拉至1970年代,當時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民富安康,興起一股健行運動風李增煌先生有感於步道之難行,便在登山路口提供一袋袋的水泥石塊等物料,讓民眾以餅乾盒為模型攜帶上山,沿路鋪在地上,這就是圓形步道的由來~為了感念前人的恩徳,後人好漢坡特別留下一塊圓形石塊,以供後人景仰。健行風氣盛行,使許多熱心人士或社會團體如扶輪社等前仆後繼的開發山林,因而留下了各具特色的步道以方便大家漫「步」在紅淡山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順利放上石塊,我們紅淡綠人在前往觀景塔的路旁,牆上寫著樂天知命的地方看見一個殘留鏽蝕的鐵環環上的纜繩已不復見,當時的陡坡如今已平緩至平易近人,還真讓人難以想像當年爬山的窘境呀!

經年累月的風化侵蝕或樹根茁壯造成的崩壞,使得多樣性的石階或步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地2013年11月23日天氣很好,艷陽高照我們漫「步」紅淡山巧遇步道施工的人正在休息趨前向他們問好聊天,才略知現今市政府修築步道的方法姑且不論美醜,有了這群默默工作的無名英雄,守護這座山林,使得熙來攘往的遊客,可以安心地漫「步」在紅淡山,忍不住要給他們一個啦!

    

          舊地重遊,步道已煥然一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