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埕之美-大稻埕say街】使用的撇步與精華導覽  全體同學 整理     

若首頁看不到動畫怎麼辦?螢幕下方請點「允許被封鎖的內容」,想快速了解專題網頁架構,請點選網站導覽擔心頻寬不及,所以我們組員在影片或聲音檔都有完整呈現逐字稿,下方有本專題網站的精華導覽,一次全攻略。心智圖讓你快速掌握網站的架構與設計的方向。

若看不到動畫,請按F5重新整理後,螢幕下方請點「允許被封鎖的內容」

●若首頁看不到動畫,請按F5重新整理後,螢幕下方請點「允許被封鎖的內容」,才可正常看到動畫與互動式按鈕。

此圖為swf(Flash製作的播放檔,需允許被封鎖的內容,才可以正常看到動畫)

專題網頁按鈕操作說明:如何回首頁?如何回到操作說明頁?

●如何回首頁?如何進到操作說明頁?

每一網頁按左上角傾埕之美,可回到首頁動畫,每一網頁按左上角大稻埕say街,可回到操作說明頁

●如何進到第二層按鈕?第三層按鈕?

黑底白字即為第二層按鈕,精華導覽上方即為第三層按鈕。

心智圖:讓你快速掌握網站的架構與設計方向-點下圖可放大,推薦★★★★★

觀光禮讚-【say街趣】約2.5小時,涵蓋古蹟、人文、建築藝術,推薦指數★★★★★

今天我要來介紹大稻埕的聞名景點~不管是建築物、廟宇還是餐館,都有他們的特色,值得我們去探索。

1905年,日本殖民政府推出擴大市區計畫,歐化的新式景觀一掃舊清時期陳舊、緩進的印象,讓大稻埕被稱為是「本島人的市街」,茶商、布商、貿易商集結,帶來經濟富足,也帶動娛樂生活快跟我們say街趣

● 大稻埕say街地圖: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葉宅→慈聖宮→仁安醫院→太平小學大稻埕公學校→大稻埕教會→波麗露西餐廳→有記茶行→大安醫院→大千百貨→二二八事件引爆點→法主公廟。

●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將重現大稻埕的絕代歷史風華,追憶當年大新文化先覺,除積極收藏與展覽新文化運動的史料外,並持續對大稻埕相關的珍貴文化資產,進行各種整合與活化工作,考據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據點與故居串連成文化歷史步道

● 葉宅:在重慶北路附近的一個轉角。葉金塗古宅建於西元1926年,是由生產鳳梨罐頭致富的葉金塗所興建。所開的商行名為的「金泰享商行」,人稱「鳳梨王」,是當時大稻埕的富商之一,從葉宅豪華奢麗的及外觀,即可想見葉金塗雄厚的財富實力。

● 大稻埕慈聖宮:走一小段路就可以看到慈聖宮的牌坊,該廟供奉媽祖,與法主真君廟、霞海城隍廟共稱大稻埕三大廟宇。慈聖宮,本為大稻埕地區之福建省同安縣移民所信仰的媽祖廟,是為該地區同安移民的信仰中心。我們的專網廟宇之美有更詳細的介紹。

● 仁安醫院:在大稻埕延平北路與涼州路交叉口的日據時代的建築,它不但是過往大稻埕開發主要見證之一,它也是前人醫療技術、院所以及方式的重要見證

● 大稻埕公學校:臺北市永樂國民小學與太平國民小學前身是創於明治29年(1896年)「台北國語(日語)傳習所」。明治31年(1898年)廢止台北國語傳習所,成立「大稻埕公學校」,可說是當時全台規模最大的公學校。這兩所學校也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古蹟,值得進去走走。下方有更詳細的介紹...

● 大稻埕教會:是台北市最早建立的禮拜堂,由馬偕博士創立,而這棟歷史建築它的華美外觀也讓人們讚嘆不已。我們的專網大稻埕教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 波麗露西餐廳: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一首愛好古典音樂人士的管弦樂舞曲之名,廖水來先生以此做為店名,顯然是個音樂造詣不錯的人士,他在一九三四年開設這家以鄉村鴨子飯精緻西式套餐聞名的西餐廳,即以擁有台灣第一流的音樂設備作為廣告。我們的專網昔日繁景有更詳細的介紹。

● 位於朝陽茶葉公園旁的王有記茶行:在這個古色古香的茶行內,參觀大稻埕的重要產業—製茶的過程,並且經由老闆的介紹,了解到台灣茶葉的發展軌跡,也準備了好茶接待前來參觀的各位學員。我們的專網親切店家-2有更詳細的介紹。

●大安醫院:時光回到蔣渭水二十四歲,雄心壯志的他前往台北開設「大安醫院」,經營五年後使其成為大台北最著名的醫院,當年大安醫院所在地,座落在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31號,如今這裡依然熱鬧,不過原址變成台灣老字號「義美食品」,醒目的皇冠招牌吸引路人目光,這是該公司創業所在地,即義美的第一家門市

● 位在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的大千百貨:創立於1960年代中期,但建築立面仍採古典對稱形式,所有權人目前有意改建,希望登錄歷史建築後,為當地發展歷程留下片爪鴻泥。延平北路1960年代為北市最繁榮的商街之一,金飾、精品業林立,男婚女嫁前,習慣先來採買嫁妝,盛極一時,老台北人印象深刻,大千百貨當年與寶慶路遠東百貨、中華路第一百貨齊名,堪稱台灣本土自營百貨商場鼻祖,後因都市變動,商圈東移,已歇業超過二十年。

● 臺灣歷史慘劇二二八事件的引爆點-天馬茶房:一九九八年台北市政府在南京西路天馬茶房前建立「二二八事件引爆地紀念碑」(林江邁販菸被國民政府查緝員毆打處,即在台北法主公廟對面),紀念引發二二八事件的緝煙事件。但由於地點的環境限制,碑體以銅刻碑文方式,詳述當年緝煙事件始末,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基金會擬提改建計畫,以束縛與壓迫造型,刻劃二二八的歷史意義。下方有更詳細的介紹,以及我們的專網悠揚歷史有更詳細的介紹。

 

● 臺北法主公廟:臺北法主公廟又稱法主宮、法主廟、法主真君廟、法主聖君廟、張聖君廟等。位於臺北市南京西路上,為1869年,由茶商陳書楚從中國福建泉州府的安溪縣碧靈宮分靈而來,該廟主祀法主公。與大稻埕慈聖宮、霞海城隍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另外該廟相當特殊的是,祭祀神殿為二樓至五樓,可以由電梯出入、或是樓梯上下。我們的專網廟宇之美有更詳細的介紹。

私房景點-【散步地圖】約3小時,涵蓋古蹟、人文、建築藝術、美食,推薦指數★★★★★

一開始,我們就感受到導覽老師與當地店家的熱情,希望能成為一顆小小的古蹟文化傳承的種子,因而製作【大稻埕say街】的推薦散步地圖,經過我們專題網頁介紹,有朝一日發芽茁壯、隨風播種,成為像現在默默地為大稻埕的歷史文化傳承,盡心盡力的導覽老師們。葉倫會老師常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一頁就是要幫大家深度走訪大稻埕的建築之美,真正say街走進古蹟建築,品味閩南式建築、仿巴洛克式建築與現代主義式建築之美,混搭西洋豪華的建築裝飾,融合迪化街自己的街屋特色。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欣賞:

● 看歷史輝煌的痕跡由於近年來的拓寬街道、部分拆除老屋,大稻埕的面貌改變極大,許多見證歷史發展的古蹟,都已消失不見,非常可惜,如今想要去追尋大稻埕的輝煌歷史,只有從殘存的洋樓、老照片、傳奇故事,以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發生點...等的歷史痕跡,或還能依稀拼湊、組合當時的繁榮景象!趕快跟著我們的腳步(上側的動態地圖),走一趟古蹟建築深度之旅。

看熱鬧的廟宇祭典大稻埕歷史發展比艋舺晚,廟宇的數量與大小也較少。大稻埕有「三大廟」,指的是霞海城隍廟、慈聖宮和法主宮廟,分別是地方信仰和郊商、茶商崇奉的對象。大稻埕便是以這三座廟為中心,向四方擴展而成。年中最熱鬧的廟會祭典,莫過於農曆五月十三日的霞海城隍廟祭典。此外,三月十五號的迎保生大帝、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 日四月二十六日迎五穀先帝七月二十三日法主公神誕辰,也都有熱鬧隆重的祭祀活動。另外,過年、過節的時候,迪化街採購年貨的洶湧人潮,也令人嘆為觀止。

看迪化街的建築式樣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的唯一老街,最能表現大稻埕昔日的風貌。這裡聚集了眾多的老行業,如布莊、中藥行、南北貨鋪、農產農具、種子、金紙……等,不但貨品五花八門,而且大多都保有傳統的經營型態,主客之間,可以就貨品的優劣和多寡,議價成交。街上房屋的正面建築,有從清末至今的各種變化,包括閩南式店屋、洋樓式、仿巴洛克主義、現代主義式樣等,可說是台灣現代建築的縮影,有十分精采的可觀性 !

私房推薦: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想進階練功台北城與大稻埕的故事,一定要參加霞海城隍廟辦了十多年的「大稻埕逍遙遊」導覽以及莊永明老師主講的港町文史講堂,一定可以像我們一樣,進步到達人等級。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簡介:2005年,貴德街、西寧北路86巷路口的「莊協發」甘(正字為:上竹下敢)仔店,被列為台北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而今修復告一段落,以「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為名,舉辦小型展覽、講座、讀書會,與民眾「結緣」。

貴德街,是展讀台北繁華歲月的第一章。在清代,這裡是劉銘傳新政時期建設的千秋街、建昌街商業區,茶商、洋行、公使館林立,是台灣最早國際化的商圈在日據時代,因為鄰近大稻埕港埠,改稱「港町」,1920、30年代,台灣人政治、文化運動風起雲湧,台灣文化協會在這裡設立「港町文化講座」,啟迪民智,寫下「自覺的年代」歷史新頁。光復後,台北市街路依據中國地理位置命名,港町依青海地名改稱貴德、西寧至今。

這是「大稻埕千秋街店屋」的取名由來。莊協發商店在1929年開始營業,當時屬於港町二丁目,莊家子弟在此生長,而後開枝散葉。港町文化講座,就在莊協發商店南向隔鄰第二家。於是,為古蹟活化活動取名「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希望能夠追隨先輩先覺的腳步,展開「保留舊歷史,創造新文化」的工作。(資訊摘錄自莊永明書坊網站)

私房景點推薦«««««跟著我們上方散步地圖(動畫)走一趟古蹟建築與人文深度之旅

我要來介紹大稻埕的私房景點~趕快跟著我們的腳步(上方的動畫散步地圖),走一趟古蹟建築與人文深度之旅。

● URS44-小藝埕:坐落迪化街一段44號,見證大稻埕的繁華過往。期待以大稻埕過去及現在的故事為主軸,積極與街區內外、國際間互動,與不同族群做朋友、交流碰撞,再以不同面向及角度切入,為大稻埕地區發展出富歷史價值意義的創新未來。是大稻埕資訊交流平台,也是歷史城區故事行銷基地,為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經營。建物型態為三層樓角地店屋。

● 永樂市場:台灣著名觀光景點,迪化街一段21號,每年年貨大街都吸引無數人潮。1樓生鮮蔬果日用品,2、3樓布匹窗簾飾布買賣縫製,是全台布業零售、批發中心,4樓美食餐飲。

● 霞海城隍廟:1859年落成迄今,已經超過150年。一如傳說中的雞母穴及菜刀型建築外觀。也因為是古蹟,所以無法擴建,在修建時保持了廟的原始風貌。如今,城隍廟經常舉辦各項活動,雖然四周高樓包圍了它,但大家還是知道迪化街裡,有間僅46坪香火鼎盛著的廟。我們的專網廟宇之美以及廟會祭典親切店家有更詳細的介紹。

● 迪化商圈:迪化商圈是南北貨、中藥和布匹批發商集中地,至今仍是這三大行業中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迪化街不但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而且從清末至今,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一直保持舊日的風貌和活躍的商業活動。

●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是兩棟並立的四層樓歷史建築共有200坪使用空間,分別規劃為:博物館辦公室、雕刻工坊、DIY教室、偶戲特展室、精品典藏空間,以及適合各類專業演出的納豆劇場(表演廳),可謂設備完善、功能齊全。館方除了不定期策劃各項偶戲展覽使來訪群眾拓寬視野外,也開設有布袋戲雕刻製作、偶戲大師示範表演、親子偶戲劇場、傳統偶戲技術推廣等課程。

● 李臨秋故居:坐落於大稻埕的李臨秋故居,原是陳天來家族建於1920年代的產業,家道中落的李家由李陳扁開口請陳天來幫忙提供一個棲身之所,直至1953年李家才買下這棟樓房,李臨秋後來一直住在這裡直到過世。李臨秋6個兒子中的么兒李修鑑在2009年李臨秋百歲冥誕時,將老家稍作整修,作為故居展示。漫步在大稻埕街巷,許多人並不知道,原來李臨秋故居正位在這裡,而那首膾灸人口的〈望春風〉也正是在此創作完成我們的專網已故名人有更詳細的介紹。

(圖片:故居前廳陳舊的家具;老照片記錄了李臨秋創作時的景象;夜來香與紅露酒,是李臨秋創作時的必備品;李修鑑打開早期用來防盜的樓梯蓋;老硯台與毛筆,譜出了雋永之歌,更寫下李臨秋傳奇的一生。引用自閱讀台北516期)

● 錦記茶行:座落於貴德街上的陳天來故居,舊稱「錦記茶行」。當年緊鄰著茶葉吞吐的大稻埕碼頭,許多從事貿易商的怡和洋行、德記洋行、領事館皆聚集在此處,也造就出不少影響大稻埕發展深遠的商賈,陳天來便是其中一位。其父親曾受雇於英商怡記洋行,因此陳天來年輕時便協助父親處理商務,接觸製茶的過程與方法,後來經營茶業有成,更將茶葉擴展至南洋市場。由於受到其他富商影響,陳天來在退休後便聘請台灣、日本建築師傅興建豪華宅邸,即現今的「陳天來故居」,整棟建築採中、西式折衷的巴洛克風格,從立柱、拱廊、拱窗等結構,到拖架、貝殼型兜帽,皆可看出其用材講究,裝飾優雅極具韻致。我們的專網現代與洋樓以及已故名人有更詳細的介紹。

● 李春生紀念教會:位於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交會口的「李春生紀念教堂」,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落成,為其後裔及信徒為紀念李春生所特別興建,也是清代劉銘傳時期郵政支局的舊址。李春生自幼信奉基督教,與教會人士接觸頻繁,因此說得一口流利英文,且又熟悉洋務,在當時受到洋人及官府的信賴。每當官府與洋人有所交涉時,皆會邀請他提供意見或擔任翻譯,也因此得到「番勢李仔春」的稱號。我們的專網已故名人有更詳細的介紹。

● 大稻埕碼頭: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現今五號水門處(環河北路、民生西路口)。近年來大稻埕碼頭除了迎節慶放煙火之外,沿岸並闢建自行車道,民眾可以悠閒騎單車享受河畔之旅,同時欣賞大稻埕的古意景緻。

● 辜家鹽館:大稻埕辜宅正式完工於1920年,建築呈現了閩南式與西方折衷主義交會的風格。日治時期本作為官鹽經銷辦公場所,獨佔全台灣鹽務事業,因此亦稱為鹽館。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鹽館業務雖予以廢除,但此建築仍是台灣望族辜家住宅,海基會首任董事長辜振甫長期居住於此。1963年,辜宅成為辜家主辦之榮星幼稚園場所,並使用至今。我們的專網現代與洋樓以及已故名人有更詳細的介紹。

● 林五湖古厝(臻味茶苑):建築始建於清代,後重建尚保留當時地磚、門栓及石門楣,第二進為木構架二層建築,並設有樓井,為傳統大稻埕店屋典型格局,極具保存價值。為昔永樂市場三大相師(命理師)林五湖故居,建築物自創建後,一直為林家所有,神龕仍供奉相命師之守護神鬼谷子仙師,及伏羲氏持八卦座像,為難見特色。我們的專網親切店家古蹟巡禮有更詳細的介紹。

● URS127:Design Gallery + TKU Architecture Incubator大稻埕都市再生工作坊,URS是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S)的縮寫也就是URS=yours 你的,我的,大家的之意。URS127公店常不定期舉辦展覽,我們參加大稻埕逍遙遊時,剛好躬逢盛會參觀趙國昌先生的「大稻埕風情-迪化街記事」畫展,他的作品表現出老街庶民生活,有著深厚文化與藝術硬底;畫面表現生機蓬勃,展現大稻埕不同風貌。我們實在幸運...

我們的專網文史導覽有更詳細的介紹。

台北府城-精華導覽:臺北城是指在清朝統治期間,於大稻埕與艋舺之間所構築

現代的台北城依舊矗立著,包含東、西、南、北、小南門,各個城門都是現在繁榮地區,為何現在只剩四座門而不是五座呢?我們來看看台北城的建造過程!

●臺北城的地點:臺北城是指在清朝統治期間,於臺北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所構築,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城廓。因為是臺北府所在,所以又稱為台北府城。而有別於台北府城以外的已開發聚落,臺北城牆內的街區被稱為「城內」、「城中」,而這稱呼已經沿用到今天(例如「城內次分區」)。

●臺北城建造時間:城內也是臺北三市街之一,清領時期台灣兩大行政機關——台灣巡撫衙門和台灣布政使司衙門都設在這裡。這座用石材紮實建起的城池於1879年研議規劃、1882年開工,1884年竣工。然而這座歷經多位清朝官員才建好的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三十年

●臺北城建造石材-石英砂岩:清朝光緒年間,臺北府城牆石材大都採自於內湖金面山石英砂岩,當年採石的範圍從金面山往東至小金面山。內湖金面山為五指山系的西南稜,這座山地質中的安山砂岩含有石英,因此當太陽照射石遠望山頂閃閃發光,當地人便稱之為金面山。註:金面山位於內湖金龍產業道路西邊,因從碧山巖方向看過來,山頂巨石有如鳥嘴般尖銳,因此又名剪刀石山,海拔雖僅258公尺卻具高山氣勢,山谷曾是清代時期臺北建城時,所用石材的大石之地,如今仍留有開採痕跡 。

●臺北城的拆建入台北城後的日人統治者,對於以守備日本為主的台北城存在價值,抱持不同看法。在1897年成立的「台北市區計畫委員會」就研議拆除城牆。隨即在1899年公告第一次市區改正計畫中,台灣總督府以街地整理與貫通道路為由,連同城內文廟、武廟一起,開始動手拆除部分台北城牆。1904年,該城城牆被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拆除大部分,僅留下四座城門。1935年臺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四座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今臺北城四座城門已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家一級古蹟,名稱為台北府城,北門、小南門、東門、南門(上圖為東、西、南、北、小南門,引自於台北古城深度旅遊P.28頁)

傾大稻埕-精華導覽:大稻埕地理位置及有趣的老地名緣由

本無與世聯,自在水鄉邊,寂靜若無人,蕭蕭冷風過......當初大稻埕只是一個沒沒無聞的小村,經過這次導覽,使我更加了解大稻埕的一些名字緣由,也使我不禁嚮往起,那繁華卻十分台灣味的,小小村落時期......

●【大稻埕】的興起:大稻埕,瀕臨於淡水河,河航之利促使了成長,因此有了「稻江」這個美麗的名字。而「大稻埕」三個字出現於文章最早的案例是在同治十年(1872)陳培桂寫淡水廳志時,陳培桂在淡水廳志的卷首中淡水廳圖內,大稻埕在大隆同的東側出現了。因此由此可知「大稻埕」在同治年間起,經濟開始興盛。

大稻埕在西元1869《淡水海關報告》的記載中,仍是「艋舺附近的一個小村」,而艋舺是臺灣北部最大的商業中心,淡水港所有進出口都在艋舺集散。但到了1898大稻埕的人口已經有31,533人,僅次於台南之有47,283人,而為全台第二大城市;艋舺僅有23,767人,反而輸給大稻埕,名列第三

●【日式町名】 :日治時期臺北市所使用的日式町名,始於1920年的行政區劃分制度改革。當時先是將原來的行政單位「街」、「庄」改為「大字」或「字」,後來到了1926年又將臺北市的部份「大字」改為町名。這些町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房屋門牌不再使用日式町名,地籍代號的日式町名被改成清代台灣傳統地名,例如川端町改稱螢橋段大宮町改稱劍潭段馬場町改稱崁頂段等。1976年至1987年間,臺灣地籍圖重新測繪後,由「町」、「大字」改來的「段」被全部廢除

●【永樂】 :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五丁目,在港町之東,大橋町之南,大稻埕商區的一部分。該町似因永和街長樂街而得名。其範圍約今大同區之迪化街一段與甘谷街等區段,迪化街在當時名為「永樂町通」。永樂公學校名為永樂,其實是在東鄰的太平町。

迪化街(日據時期-永樂町)是在戰後得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時,以日本人路段式的「町」名與國情不合,改採用路線式街路名,而以新疆省會「迪化」來作為這一條大稻埕名街道的主名稱。自清末一路演變,少有人不知道這裡是臺灣南北貨、茶葉、中藥和布匹的批發貨集散地,迪化街的確勾勒出臺灣商業發達史的初貌(下圖引用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

迪化街北段現況不若中南段繁華,商業機能較弱,產業也較不集中,閒置房舍偏多,危險建築也多達十多棟。其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則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台灣商街的典型。在房屋外觀的立面上,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風格,這也是其迷人的一大特點之一。街上房屋的立面建築,有從清末至今的各種形式變化,包括閩南式、仿洋樓式、洋樓式、巴洛克式和現代主義式等,其中以仿洋樓式、洋樓式樣與現代主義式樣建築為最主要之特色。街屋前半段面臨八米迪化街,提供給需要店面的商家,後半部則租賣給一般家庭居住,並以屋後的巷道為主要的出入口,形成一種特殊而有趣的現象。附設在街屋建築前面的仔腳,在北京語中通稱為「騎樓」,為台灣歷史街區的特徵之一。(右圖引用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

●【港】 :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該町因為有其大稻埕港埠得名,是當時大稻埕最主要的茶業製造加工中心,不過水利已淤積盡失。該町約在今大同區環河北路,貴德街一帶。

●【榮】 :榮町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在新公園之西,今中正區的衡陽路、寶慶路、秀山街之全部及博愛路、延平南路之一部均在町內,衡陽路在當時名為「榮町通」榮町是當時台北最繁華的區域,因而有「台北銀座」之稱。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於1932年(昭和7年)在榮町落成。(下圖引用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

●【太平】 :太平町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九丁目,因為町內範圍有太平街而得名。該町與永樂町相望,兩町公學校校際棒球賽等體育活動抗衡為盛事。另外,該町範圍約為今大同區之延平北路一段至三段附近,延平北路在當時名為「太平町通」。太平町在戰前是台灣人社會運動的大本營在戰後則是引發嚴重影響台灣社會的二二八事件的起始點。(下圖引用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

人物訪錄-精華導覽:令人敬佩的倫會老師:以口述方式傳承歷史,默默付出...

●理念:出生桃園濱海鄉間,小時候父母就教他「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在做任何事時都應該想到神明在看無論是善是惡都有神明的保護或報應,而神明永遠都會站在勝利的一方。不論是哪一個宗教,都有個或一群至高無上的神在天上保佑著默默奉承的人,宗教與神明是安定社會的主力。

●資歷: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曾任「海關博物館創館館長」(1996~200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中心講師」(2001~2004)、代表我國出席「世界海關博物館年會」(2002~2004)、「大稻埕老街攝影巡禮導覽義工」(2005~現在)。

●擔任義工:1997年,至大稻埕擔任導覽義工,接觸到「台北霞海城隍廟」的神明─城隍爺。他發現在不同的神明,在不同的地方有它特殊的定義,因為有這些神明的保佑,會使社會越來越進步,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的安詳與祥和。而倫會老師發願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義工」直到走不動為止」!

●影片逐字稿:廟裡的導覽這次是第九十八次,那我個人的室外導覽今天是第539次,怎麼沒有一個人給我鼓掌呢?我曾經有過一次只有一個人來,走不走?走!就算一個人我們也走下去,所以像今天那麼多人來我感到滿心歡喜,我第一次走的時候只有一家店願意讓我們走進去參觀,但等一下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可以進好多家,你要知道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調查分析-特別感謝這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們的耐心與善心!

我們隊員設計了一張問卷發給遊客填寫,目的是希望知道遊客在台北觀光旅遊時,探究對大稻埕的瞭解程度,以做為我們製作【傾埕之美-大稻埕say街】專題網頁的改進參考資料。我們發出100份問卷,針對台北府城與大稻埕的有趣地名以及政府、民間齊心齊力的各種觀光活動與導覽活動的認知情形作調查,可以點上方圖表分析行銷建議,有更深入的探討。

~大家在辛苦地訪問完路人後,才知道有許多的人從不知道、不了解,轉變成:「喔!大稻埕嘛!我聽過!我聽過!」這樣的轉變,讓我覺得我們專題網頁的辛苦沒有白費,一切都是值得的!另外,組員在街訪的過程中,在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絕,信心也一次次地被打擊,才了解到那些在路上的推銷員,他們的信心有多麼堅強,特別感謝這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們的耐心與善心!我們的專網會更用心!

調查分析-基本資料調查-遊客學歷調查:以大學最多,國中次之

國小 5位
國中 26位
高中 20位
大學 37位
碩博士 12位

回收問卷的學歷調查結果,組員討論可能原因:因為教育普及的關係,學歷大多是大專畢業,我們也找和我們年齡相似的國中生進行採訪,所以國中和大專的人數較多。

以深度了解採樣(答知道有6題以上者)當中,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碩博士=1:11:10:17:7,對照採樣總數比例而言,以高學歷的遊客(碩博士)對大稻埕與台北府城的深度認知者較多。結論:高學歷者有較多機會學習各方面知識,認知的學識也更為深層、精細,因此相較於其他,高學歷的深度認知者較多。

調查分析與行銷建議-題目:有關於大稻埕的開發歷史與有趣地名?

● 調查結果與分析建議:我以為大家會對大稻埕相關的老地名會更加熟悉,沒想到曉得的人只有三十一位,不曉得的人有六十九位,看來大家都不太了解大稻埕昔日的繁景,太平町在戰前是台灣人社會運動的大本營,在戰後則是引發影響台灣社會甚鉅的二二八事件的起始點。貴德街在清朝時期分成兩段街,北段為建昌街,南段為千秋街,交界點約為現在的南京西路,大稻埕港埠設於此,日治時期稱為港町,為著名的茶街。

還想進階閱讀可以在我們的專網「傾大稻埕>挖掘地名」的網頁中慢慢地去摸索。

經過這次的調查分析,我們認為大家都不太知道這些地名的由來,可能是因為雖然大家會去那邊購物,但是那邊並沒有相關的觀光解說軟硬體設施,也因此來購物的人沒有真正了解其過去地名背後的涵義,因此我們建議政府多用手機QRcode方式(重要景點立觀光資訊告示牌結合QRcode),導覽介紹當地歷史與古地名的趣味,或是結合那邊的商家可以多舉辦一些活動,讓大家逛街同時也能增廣見聞,順便回味一下古早時代的人們生活的方式,可以古蹟活化、幫助老街再現新生命!(QRcode例圖:大稻埕百珍圖,可參考我們的專網年貨大街有進一步的介紹。)

 

2014 台灣學術網界博覽會 國中組  觀光資源類  作品【傾埕之美-大稻埕say街】   

製作團隊-cchs最強  學校 臺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   

Copyright © Photography. Design by Chongqing Junior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