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鄉情

寶斗古城尋寶趣………

北斗自古即為政治、經濟之重鎮,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北斗)」之說,顯見北斗當時熱鬧景象。現在的北斗雖已不復當年,然文化資源豐富,處處都有著歷史的記憶與人文的風采,成為一座處處有故事的古城。

地理環境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時期,渡臺先民於東螺溪(即今之舊濁水溪)南岸建立了彰南第一古街——東螺街。嘉慶10年(西元1805年),東螺街遭到兵戎戰禍,隔年(西元1806年)又遇上東螺溪洪水氾濫,街貌殆毀。當時,地方上的士紳為免受天災人禍之苦,也為了能長久經營,於是在東螺溪與清水溪之間找到一處地勢較高之河洲地——寶斗(即今之北斗),計畫性的進行街道重建並於嘉慶11年(西元1806年)北向渡溪遷街於此。 當時,地方士紳 認為寶斗之南有文昌 祠,符合「北斗魁前 六星」的象徵,於是 將重建的街道更名為 「北斗街」,並於其 四方設立隘門,稱為 「東門」、「西門」、 「南門」、「北門」, 北斗街內道路縱橫交 錯,形成「井」字型,當時有「臺灣第一都市計劃街」之稱。

清治時期

  清朝統治時期,北斗街位居東螺溪之鑰,是臺灣中部平原首屈一指的內陸商港,更是當時南北商旅、貨物運輸的中繼站;其時,媽祖廟前的大街下鋪紅磚,街內店鋪櫛比鱗次,各路行旅摩肩擦踵,街道繁華,盛況空前;一到夜晚,華燈初上,台灣最早的夜市由此蘊生。從民間流傳「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今北斗)」的諺語,即可說明北斗在清朝時已發展至一定規模。

日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北斗為北斗郡治所在,即彰南八街庄的政商中心。但是,隨著東螺溪河床的淤積以及縱貫鐵路的避走,北斗街的繁榮市況漸趨沒落,再加上戰後行政區域重劃,北斗街由彰南行政中心改制為一般的鄉鎮,盛況不再,小鎮也日漸退去風華。

圖片來源:滿天星團隊自拍

文字來源:彰化縣文化局文化資產介紹、寶斗古城尋寶趣-北斗文化資產導覽手冊、滿天星團隊整理重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