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問題
1.刺鼻的魚腥味
當人們在一點左右時抵達孝一路跟忠一路的路口就可以看到許多的大貨車開著門開始卸貨。踏進孝一路,便會有一股很濃的魚腥味撲鼻而來,但是就如同俗語所說的「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過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就會聞不出那些魚腥味了。但是,隔天早晨經過的人卻對這個味道感到非常反感,路人們都覺得這是一種刺鼻而且令人討厭的味道。
2.殘酷的定置網
一個定置網就要價上億元,而且還是特地請日本人來協助鋪設的,所以颱風天一定要收起來,因為如果壞掉了還得請日本人來幫我們修理。
定置網是一個很大的網子,把它放在海灣裡做成一個陷阱,魚兒們只要游進來就出不去了,所以只要早上晚上各收一次網就可以抓到許多魚。
這種網子雖然可以一次抓到很多魚,可是這個網子也有許多缺點。第一,它對我們的沿海生態造成了不小的衝擊;第二,居然要花那麼多錢來鋪設這樣的東西。
在水面上看到的定置網(圖片來源:google)
定置網結構圖(圖片來源:google)
台灣定置網分布圖(圖片來源:google)
(二)衛生問題
有一些養殖的魚類會使用一種叫「孔雀石綠」的化學藥劑。這是一種顏料、有毒物質,或者說是抗生素,常是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能溶於酸。他通常被用在魚或蝦的身上,可以用來當作治理魚類或魚卵的寄生蟲、真菌或細菌感染,可以治療水霉病。
但因為它具有高度毒性和高殘留等副作用,所以在使用的時候,通常只會放一半的份量。
加拿大在1992年發現人類如果吃到含有孔雀石綠的魚類,就會對健康造成重大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孔雀石綠中的三苯甲烷基團可能會引發肝癌。因此,孔雀石綠被列為第二類危險物品,很多國家都已經禁止使用。
根據魚販所說,在崁仔頂漁市賣的魚,如果散裝在保麗龍箱子裡的話就是養殖的魚,所以要小心這些養殖的魚到底有沒有含孔雀石綠。
三本甲烷基團(圖片來源:google) 孔雀石綠(圖片來源:google)
(三)仿冒魚
一般來說,平常消費者吃的黃魚稱作黃花魚,由於過度捕撈等因素使得現在市面上黃花魚的數量少之又少,「同等大小的黃魚每斤4元,而黃花魚則為12元」(孫振,2002),因此業者為了賺錢,通常會使用其他種黃魚染色以仿冒。「目前市場上染黃的魚以小黃花魚、黃花魚、黃翅魚、金鯧魚居多」(大眾論壇,2009),這些黃魚和黃花魚外表相似,但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黃花魚有明顯的黃色,而其他種黃魚則是黃中又帶點灰色。由於差異性不高,因此在一般人的眼裡恐怕很難分辨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