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久的影像猶如在眼前一般》

  皮影戲歷史悠久,不少文獻記載漢武帝時,方士少翁進言說他有招魂之術,並設帳弄影以招嬪妃李夫人之亡靈。正如陝西皮影的流傳:「皮影戲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另一說亦與亡靈有關,唐代俗講僧在佛寺利用燈影說理和超渡亡靈。所以,皮影與宗教有密切的關係。

皮影偶
皮影偶

  但無論如何,皮影戲至宋朝時已有相當的規模與水平,而且相當盛行。南宋時,杭州更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至元代,軍隊更帶同皮影班子隨軍遠征,將皮影傳到中亞的國家;在13-15世紀,由西亞再傳到歐洲各國。皮影盛行於關中一帶,傳統劇目就有計數百本,唱腔則多達幾十種。

  皮影戲於明朝萬曆(1573年-1619年)年間已十分盛行。明末清初,皮影藝術與道教結合,產生了環縣道情皮影。至清朝,皮影藝術已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大戶人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安置精工影箱和私養影班為榮。清光緒以前,皮影戲的影人是用牛皮鏤空製作的,花紋粗糙,也無色彩,後來經過藝人的努力,改用7層皮紙做的襯殼來製作,並雕刻出各種花紋,著上色彩,同時根據故事中的影人形象,配有人物臉譜。影人一般7寸左右。而在民間,亦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皮影戲班。

  但在清朝後期,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場聚眾起事,曾出現禁演影戲和拘捕皮影人之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民不聊生,皮影更一蹶不振。不過在抗日戰爭中,福建漳州就以皮影戲來宣傳抗日的鬥爭。自中國解放後,殘存皮影戲班和藝人,在當時政府的扶持下,得以復甦。但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皮影藝術因破四舊而再遭打擊。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逐漸受到重視。雖然皮影戲得以復甦和發展,但仍受電子影視和流行文化所衝擊。中國的皮影藝術經過長期的流變,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諸如山西皮影、隴東皮影、陝西皮影、北京皮影、山東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等,各自反映出獨有的風格特色。

  另外,中國以外地區的皮影戲亦各自發展,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而後來才發展皮影戲的歐美國家,則以娛樂性的戲劇藝術形式流存。

皮影偶
皮影偶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