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簡報

計畫要素

一、我們專題研究計劃的研究與活動如何與九年一貫課程相結合?

國語文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去學習了一些很基本卻相當重要的基礎能力。例如瀏覽有關健康飲食的網路資料和相關書籍,在藉著歸納統整之後完成學習筆記。而在寫進度報告時,我們也細細的回顧了所有的研究過程。在製作訪談紀錄時,我們學會了如何應對進退?又如何清楚地詢問受訪者,再把重點紀錄在文章裡。此外,經過這個研究過程後,我們也發現了達基力餐廳與當地居民之間無論是文化傳承還是口傳歷史之間的關聯性。
1. 1-3-3-2 能運用注音輸入的方法,處理資料,提升語文學習效能。
2. 2-3-2-7 能正確記取聆聽內容的細節與要點。
3. 2-3-2-4 能簡要歸納所聆聽的內容。
4. 3-3-3-4 能利用電子科技,統整訊息的內容,作詳細報告
5. 5-3-9 能結合電腦科技,提高語文與資訊互動學習和應用能力。
6. 6-3-7 能練習使用電腦編輯作品,分享寫作經驗和樂趣。

社會
結合社會領域課程人與空間和生產與分配相關的主題,讓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實際地觀察、驗證所學,同時延伸我們課外相關教材。
1. 1-2-1 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 5-2-2 了解認識自我及認識周圍環境的歷程,是出於主動的,也是主觀的,但是經由討論和溝通,可以分享觀點與形成共識
3. 7-3-1 瞭解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4.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自然與生活科技
培養對區域環境研究的精神及專題研究的能力,利用研究來了解在地的動植物與自然生態。例如對於崇德當地的生態環境與農業條件有更深的了解;並且實際看到對於秀林當地的農特產與漁場的運用。
1. 1-3-4-3 由資料顯示的相關,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2. 2-3-6-1 認識日常用品的製造材料(如木材、金屬、塑膠)
3. 5-3-1-2 知道經由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的資料才可信。
4. 6-2-3-1 養成主動參與工作的習慣
5. 6-2-1-1 能由「這是什麼?」、「怎麼會這樣?」等角度詢問,提出可探討的問題
6. 8-3-0-2 利用多種思考的方法,思索變化事物的機能和形式。

藝術與人文
藉由欣賞木雕與石雕作品,培養欣賞藝術的態度。並且試著運用手邊資源製作具有太魯閣族特色的禮品。
最後,再嘗試以新的觀點與方式。思考太魯閣族文化還可以用哪些形式推廣出去?
1.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2.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3. 1-3-3 嘗試以藝術創作的技法、形式,表現個人的想法和情感
4. 2-3-8 使用適當的視覺、聽覺、動覺藝術用語,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和價值。
5. 2-3-9 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6. 3-3-11 以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

資訊教育
在蒐集資料和訪問的過程中,我們學習運用生活周邊各種多媒體及資訊配備,來將資料做整理,如:網路、數位相機、錄音機、電腦……。並且學會如何將技能加以整合運用,藉此創造出我們最後的研究成果。
1. 2-3-2 能操作及應用電腦多媒體設備。
2. 3-3-1 能操作掃瞄器及數位相機等工具。
3. 4-3-2 能找到合適的網站資源、圖書館資源及檔案傳輸等
4. 4-3-3 能利用資訊科技媒體等搜尋需要的資料
5. 4-3-4 能針對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6. 4-3-1 了解電腦網路概念及其功能
7. 5-3-1 了解與實踐資訊倫理,遵守網路上應有的道德與禮儀
8. 5-3-2 認識網路智慧財產權權相關法律,不侵犯智財權
9. 5-3-4 能認識正確引述網路資源的方式

環境教育
配合專題研究的進行,我們了解到太魯閣族的天然食材和文創產業,也了解到原住民如何依據自己家鄉的環境來發展自己的產業,也讓我們瞭解在面對已經逐漸改變的社會價值時,要保護自己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珍惜大自然的給予的一切,並永續地保留自己的文化。
1. 1-2-2 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2. 2-2-1 能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
3. 2-3-1 瞭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4. 3-3-1 瞭解人與環境互動互依關係,建立積極的環境態度與環境倫理。
5. 4-2-4 能運用簡單的科技以及蒐集、運用資訊來探討、了解環境及相關的議題
6. 5-3-4 具有參與地區性環境議題調查研究的經驗

 

二、你們使用了那些資訊科技來完成你們的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畫?


 

三、你們用什麼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接觸來扮演你們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大使或發言人角色?

這次專題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我們的介紹,來讓人們認識達基力餐廳是如何透過其美食和藝品來凝聚在地居民的認同進而透過產品將太魯閣族文化推廣到外界。此外我們也要讓所有的人了解太魯閣族的傳統藝術與文化的珍貴性。最後我們也思考了未來傳統美食和文創產業還可以結合哪些部分,以期盼藉此能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在本次專題研究中每位隊員透過分工及合作的方式,逐步的完成整個研究計畫,經由分組、共同討論、蒐集、整理資料、也經由一起進行訪談,讓我們的所廳所聞,從生活中的經驗來印證學習。每一次的訪談及踏查,我們都會發現到態度更加專注、統整資料的能力,隊員間也會相互協助與支持,讓準備過程更加的順利。,更重要是從無到有並且仔細的注意每個細節,並且把這份想要「忠實紀錄、真實呈現」的精神當作是我們的研究準則。

親自訪問收集資料,真實生命傳遞感動。

 

四、你們的專題研究計畫對你們的學校和地方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衝擊?

我們的學校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和平村,絕大部份的學生也都是住在和平村的附近。隨著社會變遷,在文化技藝的傳承上也漸漸出現了斷層。經過這次的專題研究,我們體驗到了對於美食與文化而言,這是一個需要我們保護的文化遺產,透過我們的努力,我們可以藉由這些先人流傳下來的文化來創造就業機會、找到原住民部落的新契機。無論是傳統的太魯閣族食物或是運用就地取材所創造出的雕刻藝品,都是我們將文化承先啟後的關鍵所在。
在參訪餐廳的過程中,因為我們無法當場非常詳細的紀錄下所有菜餚與藝品的資料,因此我們需要透過紙筆紀錄和數位錄音工具的協助,重複確認資料的正確性來完成我們的研究,雖然這樣的過程變得更辛苦一些,但是當我們問題歸納之後,孩子們也發現到原來太魯閣族的文化是這麼樣的豐富,而且可以透過美食和藝術創作的方式來傳遞出去。進而更加引起孩子們與老師在研究中的動力。透過我們的受訪過程中,感受到許多族人對於太魯閣族文化的傳承上有許多期待與盼望,希望能在這透過介紹每一道菜餚和創作出的作品傳達出文化的意涵。我們的研究雖然沒辦法綜觀全局,但是能夠喚起孩子們對於自己文化的認同感和設法創新之道,是我們在這次研究活動中最有收穫的部分。

 

五、專題網頁作品智慧財產權說明?

專題網頁內容都是經由全體成員共同紀錄與統整而來,參訪所紀錄的資料、圖片也會經過受訪者或作者等人同意後刊登,並會註明來源出處。

 

六、發現、教訓、和驚奇。

    以前我們不太了解太魯閣族的文化與傳統美食竟然有這麼多的學問,但是在經由老師的指導和這些訪談過後。我們更加了解,原來我們日常生活熟悉的鹹豬肉和竹筒飯不單單只是一種常見的食物,還包括了飲食文化的傳承跟大家生活中共同的記憶。
    再來,透過欣賞一些木雕和石雕作品時,我們體驗了一種更深的文化傳承。從這些食物和藝術品,也讓我們的視覺、聽覺和味覺有了一種更新奇的體驗,也讓我們對家鄉的文化背景更加的了解。更發現了可以在未來開創更多可能的部落發展新動力。

    走進達基力,處處都是新奇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