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有慶老師是士林地區的文史工作者,也是慈諴宮的志工。簡老師在台北大學從事台灣廟宇的相關研究,對慈諴宮的歷史和建築了解地相當透澈。
  二月三日下午,帶著期待與興奮的心情,我們前往慈諴宮,與簡有慶老師碰面,請簡老師為我們解說士林地區的歷史與慈諴宮的建築藝術。簡老師是士林地區的文史工作者,對於士林地區的沿革與慈諴宮的廟宇建築藝術相當了解。
  以下是簡老師導覽慈諴宮的內容大要。 
寫在前面
   這次的專訪大部分的時間不是以問與答的方式進行,但為了整理前面所提過的內容,以及補充其他的重點,接下來的呈現方式還是以問答為主。
Q: 士林地區的沿革?
  當初的「芝蘭街」是在郭元益那邊,我們現在叫「舊街」。那條街的歷史大概是在雍正初年的時候成立的。早期漢人還沒有來到台灣開墾的時候,士林這邊是平埔族人,凱達格蘭族麻少翁社活動的範圍。在芝蘭街那邊,原住民的話都叫做「八芝蘭」,一般我們會寫成「八芝林」。所以用當時的譯音,用「八芝蘭」做為聚落的名稱,街道就叫做芝蘭街。街道慢慢發展,地方上生產的農作物運送到外面去,再從外面引進一些生活必需品到士林這邊販賣。於是芝蘭舊街成為一個市集。咸豐九年,也就是西元1859年的時候,芝蘭舊街的漳州人與泉州人發生械鬥,舊街被燒毀。在地方士紳潘永清的提議下,眾人才在今日的士林夜市處興建市街,稱為「新街」。士林作為正式地名是在日治時期後。
Q: 慈諴宮建立的過程?
  慈諴宮的主神是媽祖。最早是天后宮是在美國學校附近。後來因為咸豐九年的那場械鬥,這間廟被燒毀。當初為什麼要蓋媽祖廟,因為後來這邊發展商業活動,透過船隻運送貨物,他們希望祈求航行的安全,於是就蓋了天后宮,早期叫做芝蘭街天后宮,那是在清代的淡水廳志裡面有提到,嘉慶元年由何錦堂業戶獻地捐建,後來在咸豐九年被火燒毀後,才移到這裡。移到這裡時是清同治年間,可是當時大家為了自己住的地方煩惱,比較沒有經費蓋廟,所以當時很臨時地用木造小屋子供奉媽祖。後來到了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重建這一間廟。所以我們看到慈諴宮歷史最悠久的一些石柱、石雕,基本上都是在光緒初年的落款。
Q: 慈諴宮壁堵上的石雕相當複雜,有些什麼故事在上面呢?
  之後我們看到的這間廟,後來就又分成左右兩邊的龍虎門廳的規模,是在日治昭和二年到十二年的時候才再擴建的。廟門口有一些攤販,廟的左右兩邊還有兩棵大榕樹。以前廟的規模大概只有中間這裡,然後旁邊的房子比較矮,有點類似三合院的護龍。後來在光緒元年到六年這段時間是這樣子,之後昭和二年到十二年的時候才把左右兩邊改成現在這個樣子。所以現在慈諴宮的規模是日治時代奠定的。
  像這邊寫的是合境平安,然後拿的是罄牌,是一種樂器。這個罄就是象徵祈求吉慶的慶。那戢是武器,這個武士就是拿戢,所以是吉慶。那旗跟球呢?它是一個人拿著大旗,然後一個童子他拿著彩球,所以就是象徵祈求吉慶。這個是昭和三年所雕,上面的故事是狄青斬王天化。是宋朝包公的那個年代。怎麼判斷出來的呢?因為他這邊的旗幟有寫。他寫個王。上面寫個狄。慈諴宮前幾年有做過整修,在整修之前,這些白色的線都已經糊掉了。所以根本就沒有白色的線。所以後來我拿著梯子爬上去看上面寫的是什麼字。所以是狄青斬王天樺,是一個比武的故事。一般我們到廟裡會祈求一年四季都平安,那要用什麼去象徵呢?用四季的花卉來代表一年的四季。像這個是冬季,那這個是什麼花呢?其實慈諴宮趣味的地方在於,它這裡有一個謎題,它上頭寫「枝繁似桂味勝名茶」;它把這個花插在瓶子上,瓶子又擺在案桌上,所以瓶子象徵平安的平,案桌象徵平安的安,這個是冬季的花,應該是茶花。這裡是「惟弓黃花晚節香」,這個是菊花,所以是象徵秋天。我們看葉子就比較清楚。
上題字為「國色天香種獨奇」,意指春天的牡丹。 上題「不染淤泥異眾芳」,為夏天的蓮花。 「惟弓黃花晚節香」為秋天代表花菊花。 上題「枝繁似桂味勝名茶」,為冬季的茶花。
  這個是封神榜裡面的諸仙陣,像這個就是李哪吒,旁邊手拿太極圖的應該是太上老君,騎乘龍車者是李保田,是元始天尊。然後這邊是萬仙陣,這個也是太上老君,這個應該是姜子牙,他手上拿著杏黃旗。下面左右兩邊都有麒麟堵,有人又說四不像,都是要回首的,身體向外,頭要向著裡面,向著太陽,然後在這裡,四季的花,「不染淤泥異眾芳」,很清楚的是蓮花,然後這個是「國色天香種獨奇」,牡丹花。這邊的故事是水淹金山寺,其實裡面也有交趾陶,也是水淹金山寺,然後中間這一位就是法海和尚,然後白蛇是騰空才對,小青在這,還有蚌殼精。下面這邊是龍虎堵,一般廟有分左青龍右白虎,神明的左邊是青龍,右邊是白虎,龍虎堵很清楚地呈現青龍白虎的位置。剛才講到的祈求吉慶,這個武士手拿三角大旗,小朋友拿著一個彩球,就是祈求吉慶,再來這個是白鳥朝牡丹,或是白鳥朝鳳,為什麼會用一些動物?就是所有的動物都會來朝拜神明,所以有一些水族類的也有例如飛禽類等一些奇珍異獸。
Q: 慈諴宮其他的建築特色?
  慈諴宮的屋頂是假四垂,一般叫做歇山重簷,重簷是有兩層屋頂的意思, 但從裡面看,是做成一層。 慈諴宮總共有兩進,怎麼說是兩進呢?現在站的地方是第一進,三川殿是第一進;正殿是第二進。我們是橫著看的。這邊是算第一進。第二排是第二進。如果我們媽祖的後面還有一個建築物,是供奉觀音的,那個殿就是第三進。站在中軸線上,兩邊的表現手法不一樣,我們稱這個叫拚場,叫對場作。為什麼廟要用這種方式來建廟?因為匠師透過比賽,可以把技術發揮地淋漓盡致,另外,這樣也能節省興建的時間。我們站在慈諴宮的正中間,中軸線上,左右兩邊,包括正殿,還有左右兩邊的護龍,左右兩邊表現的方式不一樣。以牆壁這樣對上去,是重簷,是兩層屋頂,但裡面的空間是做成一層。再者,左右兩邊的雕刻也不太一樣。
後記
   簡老師親切地與我們分享他對廟宇豐富的知識,讓我們獲益良多;除了對使我們對於在地信仰與文化能夠更加深入了解之外,也使我們所設計的網頁增色不少。在此相當感謝簡老師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