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宇屋簷的最大特色,就是設計相當繁複鮮豔,極具藝術價值。慈諴宮屋頂彩繪雕塑為交趾陶或玻璃馬賽克材質,從人物判斷應為三國故事。
  士林位於台北盆地北方,自古以來即為臺北市區進入北投、淡水、金山、三芝之要道。面積約為64.8平方公里,幅員廣闊,目前是台北市最大區1
  士林古稱八芝蘭,原稱八芝蘭林或八芝連林,原為平埔族麻少翁社(又稱毛少翁社)的社域2。八芝蘭一詞,是音譯自平埔族語Pattsiran,族語是「溫泉」的意思。之後又有「八芝林」、「八芝蘭」或「芝蘭」等名稱出現3。同治十年 (1870) 陳培桂所著《淡水廳志》,稱士林為「芝蘭街」4,又稱為「舊街」。士林地區在清朝時為漳州人開墾之地。咸豐九年,漳州人與泉州人發生械鬥,芝蘭舊街被大火燒毀。

  芝蘭街被燒毀,械鬥結束之後,漳州人從山上回到自己的家園,討論要在那裡重建他們的市街。有人提議乾脆就在原本的地方(舊街)重建;當時地方上有一位士紳叫做潘永清,他的故居在大南路上。潘永清提出,萬一敵人再攻打過來的話,那麼他們豈不是就要逃到陽明山上去;再者,之前士林開墾的土地都被泉州人搶走,於是他們就決定在基隆河邊地勢比較高的地方,位於今士林夜市一帶重建新街。此處早期叫做下樹林;現在稱下樹林者剩下士林行政中心對面的一條小巷子,那邊有一個路牌寫著下樹林街。以前這邊一整片都叫做「下樹林」,或美稱為「霞樹林」5;這邊的地形比較特殊,中間高,四周低, 地勢像一只倒覆的炒菜鍋,易守難攻,不會淹水,且座北朝南,背向七星山、大屯山,風水極佳6。而那年(咸豐十年,庚申年,1860)剛好是猴年,居民喬遷時有猴入樹林之謠。重建新街的住民搬來新街,取其好的意思,猴入樹林意味著得到真正好的居所。新街這邊有人來這邊蓋房子,在舊的芝蘭街也有人回去重建家園,所以後來在一百五十年前,也就是西元1859年後,士林就分成了新街跟舊街兩個部分。士林新街在日治時期跟台灣光復之初,都是士林很重要的行政核心。其實在清代就有士林這個地名,但不算是普及的地名。後來因為士林讀書人比較多,到日治時期日本人就用士林取代八芝蘭或芝蘭街的聚落名稱7。閩南語「樹林」的發音跟「士林」一樣,「士」字好寫,字義又佳,有「士子如林,文風鼎盛」之意,所以後來新街被改稱為「士林街」,而成為日後士林區名之由來8

 

這些地圖係翻攝自陳培桂著《淡水廳志》9。透過這些珍貴史料,不僅可以一窺台北淡水、北投、士林各地區的地理相對位置,也可看出在清同治年間,士林地區被稱為「芝蘭街」或是「芝蘭保」。
參考文獻
1 林萬傳(民75)。〈士林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直字第77期,頁65-124。
2 林萬傳(民75)。〈士林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直字第77期,頁65-124。
莊永明(1995)。《台北老街》。台北:時報。
3 同1。
4 卓克華(民91)。〈士林市場歷史沿革考略〉。《臺北文獻》直字第139期,頁121-143。
5 簡有慶老師口述。
6 同4。
7 同5。
8 同4。
9 陳培桂(1871)。《淡水廳志》。民國52年版。台北:臺灣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