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橋是板橋最早與台北市相通的橋樑,橫跨在板橋港仔嘴與萬華加吶仔之間的新店溪上,於民國二十二年(昭和七年)由日人所建,為一吊橋,原名「昭和橋」,光復後才改名為「光復橋」,主要功能在聯絡台北及板橋埔墘地區交通。

民國五十七年十一月一日,因橋齡已久,載重量只有十公噸,早已不堪負荷當時的交通流量,因此開始實施交通管制;大型車輛可行駛,但時速不得超過二十公里,車距不得少於十公尺,最後甚至連汽車也禁止通行,只淮機車與腳踏車上橋

在台北、板橋間交通量急遽成長的情況之下,終於在民國六十四年,於台北市西園路及板橋中山路之間重新興建光復橋,同時拓寬板橋中山路,以容納更多車流量。新光復橋全長712公尺,淨寬20公尺,包括四線車道(15公尺)及兩側人行道(2.5公尺).也就是今日我們所看見的模樣。

以板橋的聯外橋樑造形來看,光復橋的外型極具特色。由於舊有的光復橋為一座吊橋,為了呈現它原有的風貌,所以在設計上以科張式吊橋預力混凝土構造。

光復橋原先是要配合民國六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光復節通車,但因部份工程尚未施工完成,乃改於十二月一日通車。不過整座橋樑直到隔年二月才全部完工,共耗資26,360萬。

光復橋新建完成之初,過橋需收通行費,後來因民眾屢屢反應,經由省政府及中央同意,於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一日起停止徵收過橋費。

光復橋是遠東地區首座科張式設計的橋樑。科張式橋樑的設計,乃是利用兩個相對面達到平衡和諧的美感,加上鮮紅的色彩,仗得光復橋在落成之初造成一股驚豔與熱潮。但也由於光復橋的科張懸臂式結構,使得拓寬或拓建的可能性極小,因此在交通流量呈現飽和狀態時,興建其他橋樑成了唯一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