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建築特色

  高雄武德殿建於日治時期(1924年),其建築外觀為日本傳統建築進代演化類型之一的寺院式建築。至今已八十六高齡的高雄武德殿經長年使用整修其外貌已非當初建造時的模樣,但由圖(1)可一窺當時初時的武德殿外觀模樣。

  武德殿建築外觀為清水磚(注1)砌之承重磚牆構造,台基座由老咕石材料築成,大棟鬼頭瓦應刻有「武」字,屋面則為四面坡頂式,類似中國歇山式(注2)屋面的「入母屋造」(日文:Irimoyadukuri)(注2),屋坡平緩,強調出牆體的穩重感。紅磚石造、長條窗、繁複的巴洛克山牆正是日本大正時期(1912-1926)的建築特徵。

  殿外觀唯一的裝飾是牆面上的「箭與箭靶」壁飾,為了是彰顯武道精神,正是武德殿的精神象徵。入口門廊則是「唐破風」(注3)形式的波浪形屋頂,並採「三隅柱」強化建築;其中入口的圓柱是仿羅馬塔斯干式的圓柱,從中可以看出,武德殿"和"、"洋"折衷的建築風格。「三隅柱」外方內圓,據導遊張老師說這象徵了一名武者的精神(外剛內柔)。內部主要分兩大部份,東邊為劍道區,西邊為柔道區,約可容納一百人。

日治時期的武德殿

外觀:「箭與箭靶」、長條窗

 

神龕

  武德殿正立面牆身是由六隻牆柱分割成五開間規模的立面形式,每一開間形成等分,居中者為唐破風式向(拜),每一開間單元復由二列直窗分割,窗戶分為上中下所構成,居中為上下推拉玻璃窗而上下各有一通風氣窗,接近台基處設有通氣孔以作為通氣防潮的措施。維修時窗戶維持舊有形制只是當時窗扇已多數損毀;而兩側門因經改建已原貌不詳。

  高雄武德殿位於當時的商業重鎮,座落在山麓高台之處,相對的其腹地便不如其他地區武德殿能擁有的空間場地以供武術活動。高雄武德殿一層樓的建築為長方形的演武場空間由前側及左右兩側門為對外連繫,戶外兩座梯達面前道路。

  高雄武德殿屋身結構為加強磚造,最特別之處在於前後壁面的不對稱,在柱間出現前五後七的分割方式,正面的牆面分割成五個左右對稱的區塊,正中央為入口破風軒;背面的牆面卻分割為七個左右對稱的區塊,內部在中軸線上設立神龕。武德殿為比武習武之處,地面鋪設木板,空間下方具彈性之架高地板。修復時室內桁架做了防繡處理並清理其錨栓,高雄市政府於修復時期做了相當完整的評估報告,若有興趣可參考如下網址。

高雄市文化局打狗文化資產相關報告

TOP▲_

 

附註

 

注1:清水磚為瓦窯之副產品,質精價高,用於砌築於顯眼之處,台灣古厝常見清水磚之側面帶有黑色條紋如:清水牆、柱、門框、窗框、臺階、戶磴(門檻)等。習稱顏只磚或燕尾磚。清水磚牆就是磚牆外牆面砌成後,只需要勾縫,即成為成品,不需要外牆面裝飾,砌磚質量要求高,灰漿飽滿,磚縫規範美觀。相對混水牆而言,其外觀質量要高很多,而強度要求則是一樣的。(Yahoo奇摩知識)時期做了相當完整的評估報告,若有興趣可參考如下網址。


注2:歇山式屋頂(日稱:入母屋造),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中國古建築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歇山頂亦有傳入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稱為入母屋造(日文:Irimoyadukuri)。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維基百科)


 

注3:破風(日文:Hahu),屋頂建築的一種,也寫成「博風」。唐破風(日文:Karahahu)為日本所創的形式,兩側凹陷,中央凸出成弓形類似遮雨棚的建築。起源於鎌倉時代,在安土桃山時代大為盛行,首字的「唐」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從中國或是唐朝時傳入。破風有各種不同形式,如果左右是直線呈三角的稱為千鳥羽破風。(維基百科)

TOP▲__

相片及資料來源:本小組整理、enji磚瓦之鄉、維基百科、yahoo知識、高雄市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