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神像的禁忌

台灣的神像來源可分為二:一為由移民自大陸帶來,一為在台灣製作。自大陸帶來的神像都屬小型,而台灣製作的則有大有小。大的寺廟用於鎮殿的神明皆屬大型,至於一般寺廟則以小型為多。台灣早期製作的神像,師父亦來自大陸;由於其祖籍地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三派:一為泉州,一為福州,一為漳州。各派風格不同,      

       

泉州師父雕造的神像著於架勢,注意神像的佈局,在粗形完成後,靠黃土與水膠的混合物來修飾神像的外表;漳州師父之雕造,重視粗坯後的修飾,在木質部份作精細的整修,      

       

不僅在線條的轉折上、而且在細微部份的刻畫,都作入微精美的追求,也可說是漳州師父所雕的神像,在木質部份雕刻完成後,神像便已到完成階段;福州師父可說是漳州師父的綜合,且表紙工作做得較厚,對紋身的線條也表現得特別精緻。至於雕刻神像的木材,大體採用檀香木或樟木。檀香木質地細緻,易於表現精微部份,      

       

其木質含有異香,符合神靈異香的信仰。然而檀木難求時,則多採用樟木,其他木材如櫻花木、黃楊木和杉木等亦有採用。      

       

神像的大小有一定的規定,採用文公尺丈量。一文公尺相當於台尺六寸 (約二十公分)。台灣常見的神像,最小的是台尺七寸或九寸六,不足一尺。稍大為一尺二、一尺三寸半、一尺六、一尺八、二尺二、二尺四、二尺六、三尺二、三尺六、五尺一寸半、六尺二寸、六尺三寸半等。這些較大型的神像大都作為鎮殿奉祀。      

       

     

       

(二)神像的製作      

       

神像的製作有一定的儀式。必須先由擇日先生擇定吉日良時,準備祭品如四果、發粿、紅龜等燒香祭祀,並禮告該木將予雕刻神像;然後唸咒敕令該斧為神斧,雕刻師持「神斧」往木頭上輕砍三下,表示三請,也有砍七次,意為賦予三魂七魄。開斧儀式祭成,以紅布予以覆蓋,在紅紙(布)上寫上神名,以待雕造。      

       

師父雕造之前,先依神像的型態、比例、姿勢等作大要的分線。在比例上,通常與身體的比例在立姿時為一比七,有時為一比六;坐姿是為一比五;蹲姿是為一比三。分線完成即開始動刀雕刻,先雕下身,最後雕頭部。      

       

雕成之後,即塗膠水、裱紙,並塗以黃土粉混合膠水的土,再整修其表面使其光滑;然後再上一層膠水,並加以紋飾(也就是龍袍戰甲等線紋突出的部份)。紋線修飾好後,敷上金箔,上色彩繪,最後再以細筆描繪神像的臉部,也就是所謂的「開面」。臉部完成後,只剩下配件,神像整座是由一塊木頭刻成,      

       

包括座檯椅子或所騎的動物,但亦有套接的。以上神像製作程序因各人所師承的師父不同,也許略有出入。      

       

     

       

網站來源 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I77j3MiaQE_yqBdZBhSaeA--/article?mid=418      

     

非常感謝提供網站的人    

〈統整與撰寫:鄭書庭〉

本網站屬於「埔鹽國中」參與2010網界博覽的作品。 網站管理員:natureg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