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細部構件:
1.藻井:又稱結網 【吉網 藻井 網斗 綺井 覆海 鬥八】。
結網是台灣的廟宇中最費工夫的一項技術,多建在三川殿或大殿的四點金柱範圍內。藻井,八角形謂之「鬥八藻井」。台灣匠師以其類似蜘蛛網,故以結網名之,溪底匠師亦有寫成「吉網」。台北龍山寺有八角及螺旋形結網,北港朝天宮有八角橢圓結網,俗稱長枝結網,宜蘭匠師稱結網為「網斗」。
2.石獅:置於中門門柱前,實際上與石球的作用相同。龍邊放雄獅,造型威而不猛,上身挺起,前肢玩繡球;虎邊放雌獅,戲小獅子。門前石獅典故出於古代的太師與少師,皆國之重臣。
3.瓦當【瑞珠】:屋簷端點的瓦片,呈圓形,具有擋住瓦片及裝飾作用,上面有圖案,例如漢代瓦當常見「長樂」、「未央」字形裝飾,台灣之瓦當則常見蓮花圖案。
4.滴水:滴水【垂珠 雨簾 瓦口 披肩瓦 瓦簾】
兩個瓦當之間的三角形瓦件,雨水由此處落下。
二、建築構造:漢文化傳統建築的構造
每一座傳統建築基本上都可以分為屋頂、屋身、台基三個部份,有如人體的頭、身、腳,缺一不可;每一部份又是由各式各樣的構件組合而成,每個構件都是工匠結合力與美的手工製品,如果能對其有基本的認識,將有助於我們對傳統建築的觀察。
1.屋頂
傳統建築的屋頂除了遮風避雨的實際功能外,因面積不小,占了視覺的極大比例,因此也是建築立面的表現重點。屋頂在台灣古建築中佔很重要的部分,除了遮日擋雨的功能,還兼具等級地位之標誌。台灣匠師用語與中國北方相差甚多,例如「四垂」,即四邊皆斜坡,但卻少見廡殿五脊頂。至於「風吹嘴」,則屬典型的溪底派作法,今天在泉州的寺廟仍多可見,是由王世南所傳出來的用語。
2.台基
台基是高於地面的一個基座,屋身立於其上,架高的地坪可以保護木結構,尤其在多雨的南方,具防潮作用。為建築物的台座,古代又稱基壇或地盤,傳統建築的台基高度,往往依其重要性而有不同,民宅的台基約一尺至二尺,寺廟則可抬高至三尺或五尺。
3.屋身
屋身主要包括屋架與牆體兩部份,屋架是撐起屋頂的木構造,由與立面平行的「排樓面」及與立面垂直的「棟架面」組合而成;牆體則多由磚石或土埆砌成。屋身為木雕與石雕藝術表現的重點,是傳統建築的精華所在。
(1).屋樑 、屋架:樑枋
樑枋為組成大木結構棟架的主要部分,古書中樑枋用法頗雜。樑、枋、檁、桁、桷及椽皆是屋架上的橫向構件。
(2.)牆體:牆壁
台灣古建築牆體常作上中下的分段,猶如人的頭、身、腳。材料與構造上下有別,亦兼具審美效果,腰線成為重要的分段界線,有如服飾之腰帶。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51411707
統整與撰寫:蔡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