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三山國王廟
本廟歷史悠久清道光元年(一八一二),由本縣士紳劉蘭斯先生創建於現在南苗市場北角,歷時一百四十多年至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竊據台灣,在該廟址建派出所。三山國王廟被拆除,在無廟安奉情況下乃寄奉苗栗天后宮, 經過一段時間有人紛紛議論後,再遷至天雲廟右側奉祀共有六十四年之久。
至民國五十一年(壬寅年)由地方信士倡議建廟,擇址木鐸山及今大同國小後方尖峰公路旁,民國五十一年農曆七月十八日動土之日,是夜該山有一粒大石突然滾下來自劈三片,內現本山龍形紋線嘆為奇觀。
眾人認為此乃該三山龍神歡迎三山國王到此吉地建廟安奉之兆,故將該時龍神請至廟後方另建上殿安奉,香客參觀至今絡繹不絕。
眾人認為此乃該三山龍神歡迎三山國王到此吉地建廟安奉之兆,故將該時龍神請至廟後方另建上殿安奉,香客參觀至今絡繹不絕。
埔里奉天宮三山國王廟
四百餘年前,先民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本著大無畏之精神由中原渡海來台開墾,時適福建省有姓人氏(已不可考)恭請諸聖(三山國王、大太子元帥、雷神爺公)隨隊登陸艋舺。 惟有姓人氏於遷徒奔波,積勞成疾,彌留之際,將諸聖金身交付於武姓有緣人氏奉傳其香火於鹿寮定所,奉祀期間虔誠崇敬。然時逢清末戰亂,武姓人氏流離失所,輾轉經商營生,一日經嘉義入埔里作賈,途中於休息站休息時將裝有諸聖之「謝籃」掛於樹枝上,巧遇土著番人「出草 ( 即為獵首 )」,慌亂逃生中不慎遺忘「謝籃」。
直至余姓家族由萬斗籠、龍井、霧峰一帶遷居埔里社開墾,途中經過休息站發現武姓商人所遺留之「謝籃」其中共有三山國王、大太子元帥與雷神爺公三尊神尊,信徒余姓商人武亮先生,將之恭迎至埔里。有一日余武亮先生欲回故鄉省親,臨行前將三尊神祇託付於余姓登山先生敬奉,因此定居於埔里社精米間(現址為枇杷里)。
逢余姓登山先生七代相承,晨昏敬奉,發揚光大,前後啟用四位乩童,闡教濟民,神威顯赫,事蹟昭彰。當余家家族分家之後由大房奉祀雷神爺公,五房奉祀三山國王,六房奉祀大太子元帥。
日據時代,村民余清亮先生被選為日本正海軍送往海外打戰,其父余傳桂先生在三山國王面前許下願望,如余清亮先生能平安歸來願供奉上帝公祈求平安,爾後余清亮先生平安歸台,余傳桂先生感於三山國王恩澤,會集莊中親友之資雕塑玄天上帝聖像金身並重新修飾三山國王金身,說也奇怪雕塑師傅三次將神尊浸泡於藥水中並以石塊重物壓住以達去釉之目的,但於次日早上神像皆浮於藥水水面,常託夢監雕玄天上帝聖像並指示本王爺金身不願重新上釉,因此原貌才能保存至今。
據日據時代降世濟民之老乩童口述,本宮三山國王神尊金身已有四百餘年之久,先人從大陸恭請來台時樣貌為頭雕王爺帽七彩(其中有金、黃、黑、綠、紅、白、藍等七種色彩)粉紅面五部鬚,相信全台灣沒有第二尊此種裝扮之三山國王神像金身;除了外表奇特之外王爺更重於其顏面自尊,早期莊中之村民其兒媳為當年爐主,當「過爐」安奉神尊於其中堂時因舉行「犒賞天兵天將」等相關科儀,而延後開飯使其生氣,次日居然把所有神尊都放置於外庭,王爺因覺沒面子而自焚,好在其他法師見到以祀奉神尊的杯中茶水滅火才有今日埔里奉天宮王爺的鬍鬚不全之樣貌,爾後王爺乩童每次開口都交代不必再幫其裁貼鬍鬚,因無臉再還原原貌。
早期河岸廣闊,岸邊都種植刺竹成林,一到晚上黑狗精就會出現在村莊作亂吃人,家家戶戶門窗緊閉不敢出門,王爺為捉拿黑狗精下水道於刺竹林間追逐黑狗精不遺餘力,終能完成使命捉到黑狗精救垂死之小孩,為民除害,王爺能醫、能文、能武確為莊中之守護神之一。
日據時代水頭里近番界常有番人「出草」,余氏同宗商借六房大太子元帥到莊中平番,其神威顯彰,不勝枚舉;如上山砍柴未經許可斷然上山必定被番人殺頭,每當村民於黃昏時,於每一段距離安插一柱清香必保平安,爾後平地人與番人和平共處時,才告知當時其巫師看到的每柱清香皆化身為一童子,嚇阻番人出草,保佑村莊安然。
民國四十年,眾善信有感三山國王恩澤,創立三山國王神會與北極玄天上帝神會,每年農曆三月三日與九月二十五日誥准遴選爐主,禮由爐主輪流而奉敬,讓信徒體會其靈威。
民國七十一年由資深會員巫順財先生貢獻廟地,由余阿彰、巫茂松、余森榮斥資,並率領眾會員合力建奉安所,於民國七十二年農曆三月二十日奉旨命名為奉天宮諸德堂接受萬民禮讚、庇佑蒼生、神威顯赫、早已成為南投縣埔里鎮內重要的廟宇之一。
921大地震後因廟宇損毀不堪使用,因此在其對面另建一處鐵皮屋讓諸尊神明暫移駕新住所,可是不久廟宇又遭受祝融之災,經管理委員會決定不管多艱難都要在原址重新建造新廟宇,讓王爺教義世世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