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埤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的信仰起於廣東潮州一帶山靈神祇的崇拜,位於當地的巾山(金山)、明山(銀山)、獨山等三座險要的地區性主山,經歷代以來的神蹟傳說,與官方的詔封逐漸神格化,而成巾山國王、明山國王、獨山國王等「三山國王」。
大埤鄉太和街之三山國王廟的建立,相傳在清康熙年間,廣東先民張忠義渡海來台,沿笨港溪來到今日的大埤鄉,將隨身攜帶而來之三山國王香火,於其居住的太和街一帶鎮宅安奉。其後由於宗教神蹟的顯應,信仰者感於神靈顯赫,香火日益鼎盛,並漸有興建新廟的倡議。倡議之初,並未真正開始新廟的營建工作,而是暫時安奉於當時太和街百姓公祠內。嘉慶十四年(一八0九年)當地士伸張元國、張元基兄弟共同發起建廟事宜,當時總共號召鄰近五十三庄信徒,集資八千五百銀元作為建廟營建費用,並遠從粵籍原鄉廣東惠州府陸豐縣,雕刻三山國王金身,迎回本地奉祀。建廟工事完成之後,廟宇定名「太和街三仙亭」,並組織七大柱主持祭祀工作。
嘉慶建廟之後,本廟宇又經多次的重大損害與整修,包括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廟宇建築因年久失修,廟體頗有損傷,當地信眾展開募款整修工作,並於隔年十月完工;光緒三十三年二十三日本第發生大地震,廟宇嚴重倒塌,但因當地驟臨天災,信眾經濟困難,因而並未立即進行修復工作,僅由信徒張建朝以竹造茅屋暫時安奉,民國元年(一九一二)九月與民國九年八月大雨成災,本廟再度受到嚴重侵害。屢受天災侵害的三山國王廟,直至民國二十年左右方才再度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改建措施,廟方管理人張有卿依嘉慶前例 ,向雲嘉一帶八鄉鎮五十三庄的信眾募集建廟款項三萬餘元,當時除本廟主體重新建構外,仍將原來同廟奉祀的百姓公祠遷建於本廟之後方,成為獨立的兩座廟宇。今日所見三山國王廟之主要建築架構,既為民國二十年左右所興建完成,興建之初,廟中共計分為前殿、中殿、後殿、兩廂、休息室等空間,但歷年來屢有修繕與局部興築,民國七十年代之前,以局部空間的修葺為主,大體上進行了前、中、後三殿的修繕工程(民國三十六年完成),興建禪房空間(民國六十四年),修建廟頂剪黏飾物(民國六十八年),室內地面去除八角紅磚,改築磨石地坪(民國六十八年完成中殿地面、七十一年完成前殿地面),內部油漆(分別於民國六十四年、六十八年、七十一年進行)增建金亭(民國七十一年建);民國七十年代之後則陸續有較大規模的增建工程,如北側增添香客大樓、會議空間、鍾鼓樓(民國七十八年建),本廟牌樓(民國七十九年建),南側香客大樓、浴室等(民國八十三年建)等。
九如三山國王廟
明朝晚年,滿清興起。北方被滿清占領,南方慌亂不已,緊接著清攻破揚州、屠城十日,福建、廣東一帶人心惶惶。
清兵屠城第七日夜裡,霖田三山國王廟的虔誠許姓信徒受夢暗示:「漢人災難,天意難違,你醒後,先帶三王金身渡海赴台,安置何地,再行指示,不過行前,必須到霖田三山國王廟告明。」次日許先生醒後,心神稍定,便找有意來台拓荒之黃姓商人商量,決定七日內準備就緒就出發,五月,終於安抵台灣屏東九塊厝,推測時間,可能是福王弘光元年(西元一六四五年),不久,許、黃二人就聽到福王被清兵追殺的消息。
許黃二人借得一空地,把三 山國王金身安頓在茅草蓋建的小屋內,每日定時燒香膜拜。當時九塊厝居民不多,許黃二人一方面與他們打成一片,一方面計劃建廟,但是談何容易,於是兩人決定回大陸募款,他們回大陸後,因某些原因,未再來台灣。
住在九塊厝的居民生活上遇到問題,常常求助於三山國王,覺得很靈驗,於是在居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下,終於把三山國王廟給建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