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 • 禁忌 • 獵場 • 狩獵季節與保育 • 祭祀祈福 • 生活禮俗(分食)
傳統上太魯閣族生活在山區,對山區的動植物生態相當熟悉。過去的獵場劃分成數個小區塊,每塊獵區的禁獵時間不同,分區輪流狩獵。透過輪獵的方式,可以減緩野生動物獵捕壓力,使獵區內的獵物族群能維持平衡。
根據文獻記載,太魯閣族一般在耕種外閒暇時間的狩獵是在部落領地設陷阱,約二、三天內就能巡視,通常不必完全受到狩獵禁忌等的Gaya(禁忌)規範。而遇到婚禮、豐收祭、獵首祭、祖靈祭等重要慶典,則是全社或全Gaya(獵團)的男子參加,因為狩獵獵區距離遠範圍廣,就需要費時一週至一個月。
在太魯閣族的傳統上,重大慶典的狩獵需要全部落分工合作。獵人出去狩獵前,部落的婦女會準備糧食,狩獵時獵團團員會圍捕獵物,因此可藉此提高群體認同,凝聚Gaya(獵團)的向心力。
在今天,在山區耕作、狩獵活動仍是部分太魯閣族人的生活方式。整個山林就像太魯閣族製弓者的倉庫似的,太魯閣族獵人在狩獵過程中會仔細注意周遭環境,對獵區內的自然資源分布和後續規劃,在心裡建立一套資源地圖,等到需要的時候便派得上用場。
參考資料:
1.
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各族傳統文化--祭儀文化--生命禮儀--太魯閣族。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2月5日。網址: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Article.aspx?CategoryID=3&ClassID=9&TypeID=20&RaceID=10
2. 佐山融吉(1918)。蕃族調查報告書3-紗績族。臨時台灣舊慣習調查會。
3. 余光弘(1981)。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91-110。
4. 林明勳(2007)。太魯閣族民族植物之研究-以花蓮縣秀林鄉大同部落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
花蓮縣萬榮鄉紅葉國小(2006)。太魯閣巴萊。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9月11日。網址: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hyps/tradition2.htm
6. 黃長興(2000)。東賽德克群的狩獵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5:1-104。
7. 黑帶巴彥(2002)。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8. 鄒月娥(2001)。東賽德克人之狩獵文化與國家公園經營管理。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9.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10. 劉康文(2007)。從傳統射箭看太魯閣族的文化動力-真正太魯閣balaybi
Truku。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