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甲鄉一直以農業為本,以瓦業為副。今六甲農業人口仍占就業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作為副業的瓦業則自開拓起,發展不輟,成為臺灣最大的瓦鄉,至今仍有可觀,乃六甲歷史之一大特色。

  六甲瓦窯常被稱為二鎮瓦窯,位為二鎮所產。二鎮是六甲鄉南方的官田鄉二鎮村,是六甲瓦窯區的一部分。過去瓦窯較多之時,二鎮瓦窯工廠數接近六甲瓦窯數(含六甲與二鎮)的三分之一,直到現在仍有一些瓦窯。雖然這些瓦窯的經營絕大部分為六甲人,瓦窯師傅都是六甲人,但整個六甲瓦窯區接近二鎮聚落,而遠離六甲村落與街市,可能因此產生窯區在二鎮的印象。此外,二鎮人不少再瓦窯擔任工役,再加上運輸燃料、磚瓦,出入於臺灣南部各縣市,成為六甲磚瓦之代理人,也助長此種說法。但與實情稍異。

一、始自明鄭

  明鄭時期,陳永華將軍屯墾於今六甲鄰近地區,教兵將取土燒瓦。據史學家推測,六甲的紅瓦生產可追溯於此時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六甲的紅瓦是全台灣有名的建築材料,有近百座瓦窯場煙囪齊冒黑煙,而有「黑鄉」之名,其盛況可見一般。而現今六甲尚餘幾座窯場還繼續生產,來到此處,可見到一磚一瓦得之不易。

二、三百年不斷

  自陳永華教匠燒瓦以來,迄今(1997)三百三十二年,台灣燒瓦不輟。瓦為居民所需,板瓦為閩粵移民所樂用。陳永華之後兩百年,台灣為日本所有,統治者引進異樣的日本瓦,其後更有文化上的皇民化運動,但和人特有的磚瓦文物繼續流行。日劇期間,日本人先引進台灣未有的目仔窯,戰後又流行德國人設計的八卦窯,此二種外來磚窯皆用以燒磚,嚴重威脅瓦窯生存,但漢族傳統的瓦窯,不會斷絕。近三十年再引進德人發展出來台灣車型自動化隧道窯,更嚴重奪走瓦的生存空間,但瓦窯沒有斷絕。此外代替磚瓦的各種材料尤其威脅瓦窯的生機,大量取代瓦窯的產品,但瓦窯依舊做磚燒火。瓦窯伴著台灣,走過三百年。

三、六甲瓦窯發展出台灣特色

  較之陶瓷,磚瓦所需材料價廉;成行較簡單,窯爐、燒成等基本技術不甚艱難;成本不算太高,而產品為傳統社會所仰賴,容易邁出第一步。在另一方面,由於經營瓦窯,利潤不大,不一突破,因此傳統的瓦窯,一般只是農村的副業,大都一年一燒,在中秋以後動工,隔年三月以前完工,利用秋收後的農閒,利用秋收後作物和雜草的枝葉為燃料,用秋收後空曠的農地為工作場所,此外牛車運輸的數度和範圍,也難以突破發展。大部分的業者只是兩、三代的傳承。

  然而,六甲瓦業的發展三百年,燃燒和運用之模式源於原鄉,但隨著台灣社會背景、結構的改變,逐見產生本土特色。這種現象在近一百年尤其明顯,其主要特點如下:

 (一)以赤色為本色:

  中國磚瓦的顏色,一向以烏色〔黑、灰、青色〕為主,紅色少見。《天工開物》介紹磚瓦製作,以烏色為主、與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建,也以烏色磚瓦為主,紅磚赤瓦只見於福建沿海地區。應當是泉、彰移民的關係台灣的磚瓦以紅色為主調。

  早在乾隆初期,台灣的磚瓦的赤紅便為來自大陸的文人所歌詠。一直到日據時代,日本人同樣感到驚訝,台灣到處紅磚赤瓦,與中國所見不同。台灣過去也燒至烏瓦黑磚,現在只能見於過去遺留下來的舊厝,未見實際生產者,有之只是試驗性質。烏色磚瓦質地厚實,色澤沉穆,顯得穩重而深刻;紅色磚瓦亮麗而溫馨,顯得活潑而煥發。

  台灣移民的原鄉,有紅磚赤瓦的傳統,也有烏磚黑瓦的習俗,而台灣選擇紅色為主色,似為人文精神之導向,活潑、煥發、進取的紅光赤色,似為台灣人文之特色。

 (二)行程專業區:

  六甲瓦窯很可能是台灣瓦窯發源地,始自明鄭,而後似乎不曾中斷。可能在清代以形成瓦窯專業區。清末、日據初、可能有窯三十條,已經相當可觀。戰後迅速發展,在民國六十年(1971)左有窯一百條,為台灣最大的瓦窯區,至今仍保持著遙遙領先的地位。

  瓦業不比陶瓷或其他工業,發展限制較大,難以形成持久的龐大企業,但六甲有之,此為台灣獨有,海峽對岸未必有之。器成一向供應南台灣,現在供應整個台灣。瓦窯每窯需燒45天,一年燒三、四次,常年多窯同時窯燒,是六甲的常態,白天黑煙夜裡火光,是六甲長年的景觀。

四、六甲瓦窯發展原因

  六甲磚瓦所以三百年發展不輟,主要原因有四:歷史因素、天然資源、地理條件、人文條件。

 (一)歷史因素:

  南臺灣是漢人開發台灣的起點,鄭芝龍、荷蘭人、鄭成功,以至於清人,皆立足於臺灣南部,經營發展,而後南下北上東向。因此南台灣發展迅速,長期繁榮,人口眾多,遠遠超過其他地方。此乃臺南六甲所能夠發展瓦業的優越條件。

 (二)天然資源:

  六甲地近山區,有最好磚瓦原料。土礦調查充分顯示,六甲土礦質地極佳,蘊藏豐富。此所以新石器時代,本地原住民取土燒紅陶,荷據時期可能在此取土燒磚,明鄭陳永華可在此教匠舉土燒瓦,而三百年來燒瓦不斷。直到今日,臺南的磚廠製專用土,大多取自六甲。

 (三)地理條件:

  六甲為南台灣近山之地,附近有適合農作物的嘉南平原,並向南延伸直到平多平原,不遠之處頗有幾處港口,有繁榮的首善之區,臺灣府城,都是具有發展潛力的地域。再另一方面六甲距離臺南市區稍有距離,因此瓦窯所冒黑煙以往並未成為環保問題,而磚瓦生產所需大片土地,地方使取得。

 (四)人文背景:

  六甲所在的嘉南平原,為臺灣農業最主要的產地,台南縣為農業縣,聚落處處;南方高雄、屏東,也是農業發達之域,人口滋繁,為瓦窯產品之廣大市場。而六甲近鄰的台南市,昔為台灣府城,長期為臺灣之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人口密集,生活品質尤高。明鄭結束,清人入台之初,臺灣有瓦店(瓦頂的店厝)二千多間,其中台南市(府城)占百分之九十三;後四十年(雍正元年),增加瓦店五千多所,也多為府城所擁有。發達的農村與繁榮的府城,與六甲瓦業發展密切相關。

資料來源:台南縣六甲鄉公所

 

 
2009年第十屆網界博覽會六甲國中參賽作品    |    Powered by 六中電腦技藝社 2009 /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