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籐

澳山區林木茂盛,多產黃籐, 早在何恩屯墾時期, 以已有為數不少漢人不顧禁令越過「番」 界入山抽籐,何恩以開發者自居,擁有私人部隊,以保護入山安全為由,徵收所採得黃籐,勒課百分之十五作為報償。(George Williams Carrington, 1977, 「Foreigners in Formosa」1841-1874) "黃籐"為多年生的攀緣性木質大籐木,必須依附高大林木的支撐,才能長得好。皮靭多汁,是上山人員的解渴良劑,籐皮可編成各種背藍,更是農業社會建築業者及一般家庭不可欠缺的捆綁材料。 大南澳之黃籐籐產量曾居全台之最,在工業尚未發達時期,一般家庭起造木質房舍、茅草屋頂,除用"水蛭釘"固定樑柱外,其餘均得依賴大量"黃籐"剖皮加以捆綁才能勞固持久。

除建築用圖外,因為黃籐質輕、堅韌,籐皮可編織各式各樣的搬運器具如背籃、背包、謝籃…….等日用品,不但耐用且輕便,過去籐條銷售外地以製造大型籐椅、籐床等為地方帶來不少財富。隨著工業發達其它優勢產品,替代了大部份的民生需求,從此"黃籐"產業才逐漸沒落下來。

此外籐編技術在原住民泰雅族傳統中,是泰雅男性必修的一門課程,往往一個十多歲的小男生就開始學習籐編的技巧,也因此傳統的泰雅男性大多都會籐編技藝, 這也是泰雅男性的專利之一。

而籐編的技藝只需用極簡單的工具跟材料,透過各項程序的製作,做出軟硬、孔隙大小不同的器具,並發展出了方格、斜紋、六角等交織或絞織螺旋的編法,且由於黃籐材料特性之故,成品非常堅固耐用,故成為泰雅族傳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