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腦

腦業是大南澳地區早期最發達的產業,由我們的訪談調查發現,先期移民多以客屬居多,,他們來到大南澳的理由也都衝著樟腦而來。根據台灣總都府,大正13年出版的「台灣樟腦專賣志」,在當時小小的南澳平原就有三個樟林作業所,分別是,浪速、鹿皮與南溪。而現今客家人群聚的朝陽里(古名浪速),其祖先也多為樟腦業為主,因此,研究大南澳地區的開發史,應以日治時期前後樟腦事業的發展作為研究起點。

樟腦的用途非常廣泛,天然樟腦主要用於醫藥、防蟲、防腐劑、香料、薰香(印度),以及做為賽璐璐 (Celluloid)的工業原料。19世紀,天然樟腦生產地區只有日本、台灣與中國。據林滿紅博士的研究指出,1877 年以前,台灣樟腦產量在全世界的市場佔有率高居第一位,世界樟腦市場完全由台灣所壟斷。(註1)

根據大南澳耆老陳從貴老先生的口述樟腦樹分香樟和臭樟, 因為香樟會結晶,因此焗腦流程有兩種方式, 經其口述及親身描繪。焗腦的程序如圖一、二:

圖一, 香樟焗腦流程。陳從貴老先生口述 , 曾柏堯手繪

, 臭樟焗腦流程。陳從貴老先生口述 , 曾柏堯手繪

跟據耆老李阿欽老先生的口述, 當時大南澳的焗腦業極為興盛,腦寮數量有十幾處, 但是因為交通不便, 要把焗好的樟腦運送出去還是個大問題,「都是用扁擔肩挑的, 一趟4個洋箱(四方鐵筒), 到南方澳一日來回, 回程還要挑米回來, 以前住南澳真是苦啊。」 但是, 也因為前人的辛勞開疆闢土,創造台灣樟腦業的第一個經濟奇蹟。

●註解:
註1.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