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欽先生 (碾米廠老闆)

Q:您是最早使用水力碾米的嗎?碾出的米都外送或供地方使用?

A:是的,所碾出米其實很少,都供地方上使用。

Q:碾米廠的機器是從何而來的?

A:那是日本人的機器,最早是屬於日治時期的南澳農民組合所有。臺灣光復後, 中國政府來臺,農民組合就將其拍賣,我的一個朋友把它買下來,後來他無力經營,就轉賣給我,當初大概花了八百多塊吧。

Q:您是什麼時候到南澳來的?

A:我七歲到南澳來,現在我八十九歲,約八十年前,大約是大正15年(1926),
民國15年左右。

Q:當初的農田水力狀況是如何的?

A:臺拓(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來之前,農民有私設的引水道。日本政府統治以後,台拓依照移民人口數分田給農民耕種,由日本政府設置水圳提供灌溉農田之用。

Q:自動車道路是何時開設的?當時南澳對外交通如何?

A:自動車道路是我七、八歲時開設的,也就是大正15、16年左右,走的大多是一些老舊的巴士。當時南澳對外的交通其實主要靠水路,像是竹筏或是小木船, 稻米的運輸也是靠水路。所以住在南澳很辛苦,我記得我八歲的時候帶著行李, 和我的父母從蘇澳要用走的到南澳,走隘勇路,要走上一天,而且很不好走。

Q:當初為何到南澳來呢?

A:那時是(臺北州)政府有廣告,招募移民。我姐姐嫁給宜蘭人,先到這裡來,有分到土地開墾感覺不錯,正好我爸爸做生意失敗,想說到這裡來也好,於是辦好手續就來了,政府就分土地給你。我們是(客屬)新竹組的(當初有五個組), 政府就按組分區給予土地,不過當時閩客族群相處不好,時常因為田地爭水而有鬥毆打架的事情發生。

Q:除了農業還有什麼產業呢?

A:還有伐木業,因為日本時代木材缺伐,所以當時山上有很多人去伐木。像櫸木,因為材質硬,日本人拿來做飛機的螺旋槳,算是戰略物資,另外木材也用來做建材和造船之用。

Q:焗腦業的狀況如何?

A:焗腦早期都是客家人在做,山上有很多的腦寮,一組就有十幾個腦寮。所採的樟腦油都用人工擔運,從南澳到蘇澳往返,一天就要來回,很辛苦的。當時樟腦業是公有,生產全部歸公,工人再領工資,當時也沒有機器,全靠人工。總之,在南澳討生活很艱辛,農忙後得閒了,也要到山上伐木。

Q:糖業如何呢?

A:本地的甘蔗種植的面積並不大,所費人工多,一年才一作,效益低,運輸成本又太高,所以慢慢的就沒落,糖廠也就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