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公路今昔

灣光復之後蘇花道正式命名為蘇花公路,南澳的開發與蘇花道有很大的關係,自1874年羅大春開通北路以來,南澳開始有移民進入,直到日本統治台灣初期,為了開發南澳的自然資源,繼續修築道路,這條從蘇澳到花蓮必經之路,在當時還只是徒步行走的戰備道路,亦即所謂的「東海徒步道」。而稍後修築的蘇花公路,它的前身就是日人於昭和7年(1932年)所開通的東臺灣臨海道路,光復後改名蘇花公路。

全世界最長的單行道

於道路狹窄,會車不易,實施單線通車,南下北上車輛均須在各管制站依管制時間放行,從北往南約為東澳、南澳、和平和崇德四個管制站。此一時期,車隊多為日間通行,領頭的車輛一定是公路局的金馬號客車,其次才是公務或私家轎車,而由大卡車押後。南澳為蘇花公路上最大的管制站,每每在會車時等待的時間裡,攤商雲集,人聲鼎沸,吆喝之聲此起彼落,創造不少工作機會。四、五十年來自然而然形成南澳驛站文化。蘇花公路自1980年代開始逐步拓寬,到1990年開放雙線通車,雖然管制時段不再,但由於南澳得天獨厚、位居蘇花公路中點站,商業發達,因此驛站生態至今仍維持不變。

 

蘇花公路要爬四座大山,每越過一個高點,就是一的個聚落:
(1) 蘇澳 → 東澳 約 35公里
(2) 東澳 → 南澳 約 25公里
(3) 南澳 → 漢本、和平 約 40公里
(4) 漢本、和平 →新城、花蓮 約 40公里, 全長大約140公里

  圖一, 民國60年代蘇花公路單向通車, 號稱全世界最長的單行道。(圖片來源: 蘇澳鎮公所, 蘇澳之美)

南澳站為蘇花公路上最大的管制站, 造就大南澳50年驛站文化。(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網路相簿)

結語

 

清領、日治時期開始所修築的這條道路,帶來了移民與人潮,然而隨著時空的變化,同一條路也帶走了在地的人口。光復後臺灣社會突飛猛進,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都市大量吸引了鄉村的人口,南澳也不例外,人口的流失日益嚴重,因此原本興盛的一些產業如:樟腦、蔗糖業等,都已逐漸沒落。

最近因為政府打算修築蘇花高速公路,使得南澳再度成為討論的焦點,南澳能因為蘇花高再次顯現繁榮的景象嗎?或是蘇花高它可能帶來環境的破壞與污染?我們想這是所有關心南澳未來的人,應該要去好好深入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