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功臣羅大春

南澳開拓史中的重要人物-----羅大春

清廷時期臺灣南澳的開發史中,絕對不能忽略的人物就是羅大春。此人在《清史》中無傳,但根據《臺灣歷史叢刊》、《羅景山海防並開山日記》及清廷官方的檔案奏摺中,讓我們對這個人的輪廓和他對臺灣開拓的貢獻,有了初步的了解。

羅大春,字景山,貴州施秉人。清咸豐、同治年間,由行伍出身,積功歷福寧鎮總兵,又升福建省陸路提督。同治13年(1874)日軍侵臺,此即所謂牡丹社事件,清廷始重視臺灣防務,由當時巡撫劉銘傳向清廷奏報,將羅大春從廈門調駐臺灣,但羅大春藉口海防事務有意遷延,因此遭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李鶴年上奏,最後降旨革職留任,同時訓令羅大春應即刻渡臺協助淡水等地防務。此時羅大春不敢眷戀,帶領侍從120餘人,於該年6月20日在泉州登船,22日抵達臺南,面見沈葆楨,又派揚武輪至泉州,接其舊部營勇600餘人至蘇澳,而羅大春本人則於7月13日抵達蘇澳,遵旨開始進行沿海防務及「開山撫番」的工作。

圖一, 積極進行沿海防務的羅大春,是台灣東部開發的功臣,北路的開鑿是揭開大南澳神秘面紗的伊始

北路的開鑿

時為了防止日人窺伺臺灣領土,羅大春開鑿北路,7月14日已開至東澳二十餘里,7月17日羅大春正式接替夏獻綸職務,至8月1日開路抵達大南澳,並且設大南澳抵達碑。8月5日進駐大南澳北岸。9月25日福建前營、綏遠左旗、綏遠右旗抵達大南澳。光緒元年(1875)正月9日羅大春抵新城,北路開鑿算是完成。但是開路途中,一直遭受到南澳番的攻擊,官民迭有死傷,羅大春一方面請調援軍,同時也招募鄉勇,設置碉堡,使民屯墾,因此南澳的開拓在此時應略具規模了。

到了光緒元年(1875),羅大春以罹患疾病為由,向朝廷要求繼任人選。從4月23日他的請假片來看,他得了瘧疾,肝火上升又痰中有血,於是向朝廷告假兩個月以便休養,他同時推薦了福寧鎮總兵宋桂芳。清廷答應了羅大春的請求,7月29日宋桂芳抵達蘇澳,8月1日羅大春卸任,於8月14日離臺,返回內地,從此未再踏上臺灣的土地。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