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g53@ms23.hinet.net

 

壽山石的歷史

 

 

    民間相傳壽山石始於兩漢,未有足証,現存的福建省博物館,由福州閩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嶺石"臥豬"(圓雕)刻工簡朴,形態逼真,証明遠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壽山石雕就已問世。唐代,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建築,壽山石雕也得以發展 ,據傳當時僧侶利用壽山石刻制佛象、香爐、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為 禮品饋贈香客。宋朝,重文輕武,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東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動 了壽山石雕的發展,從福州地區出土的宋墓壽山石俑來看,不僅數量多,且品類豐富,造型各異,生動多姿的各式人物禽獸,刀法簡練,風格嚴謹,可以看出,壽山石雕已進入成熟階段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銅、鐵、玉為材。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壽山石章以潔淨如玉、柔而易攻而應運而生,被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漢、斑駁淋漓,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得 以風行和發展,"萬朵雲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風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壇是壽山",現代著名金石家錢先生對壽山石在篆刻藝術史上的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明代,壽山石的鈕飾藝術得到長足發展,雕刻藝人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等鈕飾基礎上,造詣很高,風格獨特的印鈕藝術,壽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們的心愛之物、珍藏之寶。 

    
 由於石章鈕飾的出現,壽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變革與發展,刀具,握刀與運刀的方法都有了改變,過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頂著木柄長刀具雕刻,刀 向多顯直線,對於細小的印章鈕頭來說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了,刀具演變成為手鑿與修刀,完全用手掌握,運刀如筆,刀法剛柔相濟,婉轉流暢,所表現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時,受中國畫的影響,出現了高浮雕技法、皺法雅潔,實有畫意,從此,壽山石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代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期,史籍記載,雍正時壽山石雕已納入官府的征稅范圍,雕刻藝術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及玉鑲嵌各種器皿,印章的鈕飾更加精致多樣,表現技法上出現了陰刻和鏈條技法,乾隆皇帝用過的一套"寶印",就是用一塊田黃刻制並由兩根鏈條連接起來的三顆印章,技藝高超,堪稱國之瑰寶。 
<
田黃 (原石)
   
  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代,壽山石雕開始復蘇,七十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派融匯交流,取長補短,同時吸收了古代與西方藝術之長,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異,出現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發展了透雕、鏤空雕和銀嵌等新技法。壽山石珍品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恬靜而生動,抒情而優雅,精美而珍貴,收藏家競相爭購,壽山石為人們帶來了高雅的藝術享受。
 

  廣應院的故址留有許多壽山石,被稱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壽山寺》詩寫:草侵故址,雨洗空山拾斷指被廣應院僧人收藏過的壽山石。但其時收藏壽山石原石可能不是為藝術欣賞,而是為了雕琢之後制造器具。明末,曹學銓發現開始收藏田黃石,至清代,壽山石熱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是在收藏壽山石雕品的同時,也掀起收藏壽山石原石的熱潮。壽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價值連城的壽山石工藝品外,其本身的質地、紋理、顏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極具收藏的價值。比如說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因為有易金十倍的價值,收藏一塊田黃石,便是一個資產的保險箱,也可以說是財產數量的象徵。因此從古至今不斷有千金買田黃或是萬金買田黃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為了藝術的欣賞。現代壽山石收藏家仍有許多熱衷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教授萬金買田黃,便是買了一塊二兩重的田黃原石材。臺灣有一個收藏家,專門收藏壽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國畫家齊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話。他則窮搜廣采,收藏了一千顆,而且是質量上乘的中國三大印石中的芙蓉石,被人戲稱為千石王子

<芙蓉(原石)

  壽山石雕品始見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見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說,宋代壽山石開始大量開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為貢品運汴梁,成為宮廷的玩物。大者為達官貴人陳列欣賞,小者則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賞品。宋代的壽山石雕藝術已經達到可以供玩賞的水平了。有了收藏的歷史。

< 清代(田黃)

  大多數為宮廷及達官貴人所收藏。元末,開始用壽山石刻印,因此有壽山石印藝術的產生,收藏壽山石印材和壽山石印鈕,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專利,一直影響到現在,成為一種歷史性的社會風氣。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也隨著壽山石雕藝術的不斷提高,收藏壽山石雕成了欣賞、保值、考古、交流、藏珍的重要內容。不但各地的博物館爭相收藏,社會上更湧現出許許多多壽山石雕收藏家,掀起一陣又一陣的壽山石收藏熱潮。

圖片預覽壽山石的印章 

 

2009網界博覽會-學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