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後期,隨著藝術思潮與風格的轉變,漸漸對舊有的形式產生質疑和討論,藝術品該如何適切的與現代建築相融?當代深奧難解的抽象語言是否適合置於公共空間?公共藝術的發展與都市發展計畫、贊助方式密不可分,在二十世紀的經濟蕭條時期,美國首度邁入由政府大幅贊助藝術的時代,百分比的建構經費約莫是在此時期逐漸確立,台灣在創制法案時也多有參酌。
台灣的公共藝術發展史是美國的濃縮版,公共藝術依時效性大體可分為兩大類:永久性及暫時性(節慶主題意味的),國外因發展成熟,永久性的公共藝術品設置幾達飽和,故配合城市行銷的想法,開始有一些短暫設置、製造議題的公共藝術,這些短期設置的公共藝術品,帶給人群新穎活絡的視覺環境,如紐約地鐵站曾以日本普普藝術家村上隆的巨型氣球作規劃,在古典的站體中出現的大眼娃娃豐富了色彩,而街頭表演或行動藝術,至此也可廣義的被納入暫時性公共藝術的範疇。
在此次專題期間,我們到訪關渡捷運站的時候,也發現台北藝術大學在站內設置的暫時性公共藝術作品,台灣的公共藝術發展雖然還不健全,但值得慶幸的是腳步仍持續向前。
我認為公共藝術是很能展現一國藝術氣質的藝術形式之一,不僅具有美化環境、向世界發聲的功能,實質上更有觀光效益,走在街上看到不同的藝術品,也許激發片刻的思維情緒,也許為了藝術家的慧心抿嘴一笑,也許為了想法不同批判一番,只要願意花一小點時間停下來觀察,讓我們的冷漠消解一點,關心多一點,空間、藝術、人群都能更有價值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