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淵源
 
•城隍字義初探

 
  「城隍」字面上的意義究竟為何?依據《說文解字》記載:「城,也盛民也」,段玉裁注:「言盛者,如黍稷在器中也。」又言「隍,城池也,池之在城外也。有水曰池,無水日隍」。從上述說明可以了解,「城」是指城牆,「隍」則指沒有水的護城河。
  「城」「隍」兩個字同時出現現在文章中,最早應該是在《易經•泰卦》: 「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象約:城復于隍,其命亂也。」此處以「城」與「隍」比喻君王與臣下,並沒有神靈之意,更不用說與祭祀有關。

  至於「城隍」一詞首次出現於和朝班固的<西都賦序>:「京都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其中「城隍」的意義僅為城牆和護城河,也無其他特別意義。

•祭城隍之始

  最早祭祀城隍是起於何時,學界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目前較廣為人們所接受的為「蜡祭」說。《禮記•郊特牲》言:「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蜡」。周朝「蜡」為一種祭體,指天子於歲末大祭萬物。而所謂八蜡是指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崇等八種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祭祀,這裡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庸者城也」,因此認為祭水庸就是祭城隍之始。
  姑且不論上述說法是否正確,古代社會民智未開,人們在面對周遭的自然現象時,往往無法解釋而心存害怕與敬畏,於是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進而演變成自然崇拜。因此當人們認為城持有保護人民身家財產之功時,自然對其產生尊崇,進雸演變成祭祀行為,或許城隍信仰就是這種思維下的產物。

•東漢末年已出現百姓祭祀城隍

  城隍廟祭祀原自何時呢?依據中國民俗學者鄭土有、王賢淼於《中國城隍信仰》一書記載,東漢以後,因道教建立及佛教傳入,萬物有靈的觀念也隨之受到影響,並與之融合。

•唐代繼四成黃成為普遍信仰

  城隍信仰到了唐代出現重要的轉折,不僅城隍的事蹟被大量紀錄,各地也陸續建有城隍廟宇。唐代元五年張說的<祭城隍文>是現今所看到的城隍祭文。

•宋代城隍崇拜列入國家祭典

  到了宋代,官方對城隍信仰的態度開始出現相當大的轉變,不僅朝廷封賜城隍神,也將城隍崇拜列入國家祭典。此外城隍神也開始世俗化、人格化,如不少著名歷史人物死後被尊祀為城隍,如漢代名將紀信、灌嬰等被尊封為城隍。這或許是出自老百姓對於歷史人物與清官的懷念與愛戴,因此將他們當城隍供奉。另外城隍夫人也在這個時期出現,《睽車志•卷二》就記載城隍夫人報訊事、城隍娶妻的神話故事。到了元代不僅出現皇帝為城隍夫人冊封,隨著城隍信仰的人性化和世俗化,推測城隍家族也在這個時候出現。

•明代城隍信仰制度化

  明代是城隍信仰發展的極致,城隍祭祀列入國家祭典,並且加以制度化,其中明太祖朱元璋尊崇城隍的態度是一個重要關鍵。入清後承襲明朝制度,更通令各省、府、廳、縣建造城隍廟,並列入官祀項目之ㄧ,而且地方官新上任,須先卜選吉日,親到城隍廟舉行奉告典禮才能赴任。

參拜的路人
參拜的路人
精美的雕刻
精美的雕刻
基隆港邊的城隍廟
港邊的城隍廟
川殿的上方
川殿的上方
柱上的雕刻
柱上的雕刻
擲筊的信徒
擲筊的信徒
門神
門神
門神
門神
蝴蝶(象徵福)
蝴蝶(象徵福)
門外的雕刻
門外的雕刻
門神
門神
供品
供品
出巡的轎子
出巡的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