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至我們參賽作品的網址首頁:大會版  學校備份版  
連結至我們學校的首頁:http://www.fdhs.tyc.edu.tw/  
專題研究計劃完成日期:2007年02月14日  
學  校:復旦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  
縣  市:桃園縣平鎮市  
指導老師:陳仁修、戴芸青  
多少學生參與這個專題研究計劃:8人  
學生的年紀是:14-15歲  
專題研究計劃聯絡E-mail信箱:wetland731@fdhs.tyc.edu.tw  

 

我們參加的競賽類別是:地方環境議題  
我們的「地方社區」是:  
在千塘之縣──桃園縣中,緊鄰著幼獅工業區的731埤塘與其他埤塘一樣,早期以人工挖掘作為灌溉用水的儲備區,隨著農業活動的消退而日漸荒蕪。產業進駐、公路興築無疑為這地區帶來發展的新希望,而埤塘,在被遺忘的角落中,水量豐盈不再,漸漸轉化為一片溼地,生機,也靜靜地蓬勃發展著。  
我們的專題研究計劃概要:  
一篇赤蛙研究學者發表的文章,讓我們認識了731埤塘。在實際走訪、訪問專業人士之後,我們將多方收集到的資料,在朝會時與全校同學分享,希望能使埤塘的豐富生態與珍貴物種永續發展。更希望藉此讓身為在地子民的我們一同去思考,面對生態的多樣豐富與經濟民生的發展衝突時,該如何尋求共榮的解決之道。  
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  

學校的網際網路環境:透過中央大學介接台灣學術網路「TANET新世代骨幹網路」,對外頻寬10Mbps。
家中的網際網路環境:ADSL

 
我們所遭遇和克服的難題:  
自2006年三月份成軍,首先面臨到的是時間管理的問題。基測的壓力使國二的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繁重的功課和考試,要在這緊湊的國中生活中,榨出時間一面做專題、一面維持學業成績的水準,真的不容易。來自自己、家長、老師的多重壓力,讓我們許多次曾要放棄;然而,越了解這個主題,就更覺得自己有責任要好好完成,把這個故事告訴別人。於是,我們彼此砥礪,在僅有的課餘時間裡,我們想盡辦法分組進行實地探查、採訪專家、收集資料,還要摸索學習網頁製作、影像處理、上台簡報,從忐忑到篤定,一次次的挑戰都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在老師督促及熱心的受訪者協助下,我們終究辦到了!  
心得箴言:  
  貼近這塊土地,才明白家鄉環境的珍貴美麗,方體會保育行動的點滴流長。  

 

 

你們從事本次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的研究與活動如何有助於你們的學校教學和課程需求?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培養「帶得走的能力」,透過這個活動,我們不僅學習到許多實用的資訊工具,更體會到「閱讀、組織、表達、與人合作」等四項能力的重要。雖然學校的課程,也有團隊合作的機會,更有專門的「閱讀」課引導我們閱讀與分享,然而,進行專題研究時,大量的閱讀相關資料、理解與組織後以文字或言語表達的反覆鍛鍊,讓我們成長更多。同時,選定目標進行研究時,我們自然而然地應用各學科的知識及學習方法,尋求更深入的答案、更豐富的內容,這種整合的、主動的學習,比以基測為目標的學習有趣也有效得多!如果可能,真希望所有同學都有這樣的機會。另一方面,我們在朝會時進行的公開簡報獲得老師與同學們的熱烈回響,731埤塘有機會成為學校本位課程的一部份,讓這片充滿生命力的溼地在我們的守護之下,繼續孕育美麗的生命。  
請解釋說明貴隊使用了哪些資訊科技來完成你們的專題研究計劃?  

.電話、行動電話:連絡參訪事宜、隊員之間的聯繫
.數位相機:拍攝專題製作過程及網頁內容呈現所需的照片
.錄音筆:訪問時記錄用
.數位繪圖板:繪製圖形元件
.隨身碟、外接硬碟:攜帶個人電子檔案、方便隊員間討論及製作網頁
.電腦、筆記型電腦:資料搜集整理、簡報及網頁製作
.即時通訊軟體:交換意見與檔案
.圖書館:查詢資料
.實地採訪:探訪731埤塘、訪問專業人士

☆公開簡報與問卷調查:這是最特別的部份──我們利用學校的單槍投影設備,對全體同學進行簡報,再利用學校的數位投票系統,對一年級同學進行問卷調查,既環保又有效率。我們將回收的問卷以Excel進行統計、圖表製作,使結果一目瞭然。
 
貴隊用什麼樣的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團隊的接觸來扮演「大使」的角色?  
一開始,我們都怯生生的,在老師示範幾次後,大家才漸漸的鼓起勇氣跟陌生的人講話或通信,雖然總是戰戰兢兢的,但一次次的經驗讓我們的表現越來越好。我們向許多專業人士請教、學習之後,轉換角色成為保育工作的「宣傳員」,一面製作專題網站,一面利用機會向全校師生進行公開簡報,講述關於731埤塘的故事,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聽眾的具體回應(詳見網頁中的「互動簡報」),他們的鼓勵,成為我們繼續努力的強大動力!  
貴隊的專題研究計劃對你們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與衝擊?  
  埤塘豐盈的生態,緣起於人為干預的中止,我們將埤塘荒廢了,但埤塘的生機卻自此展開。在遍地是工業區住宅區的今日,一個小公園已經是種奢侈,更何況是稀有的溼地與生態。在我們踏入731埤塘泥淖之前,我們不知道即將開始的是一場幸福的追尋,而在我們滿是泥濘的踏出731埤塘後,我們開心的忘記了學測與分數,我們找到了感動與活力。我們深深了解到,再找一個可以蓄水的埤塘容易,但要再找一個有赤蛙的溼地埤塘,卻是萬難。我們燃起一股使命感,希望讓所有人都能透過我們的行動,重視731埤塘的珍貴價值,而不是只考慮颱風季節缺水限水的不便。  
尊重智慧財產權與引用說明。  
  架設一個具有生態意義的網站,其中的內容是重要的一環。網站裡的內容,全是經過長期的觀察以及蒐集才換來的成就。網站裡的所有有內容,我們都希望以自家的研究成果呈現在大家面前,但談何容易?有些資訊,並非我們的能力所及,所以網站裡的部分資訊,我們有大概參考了一些專業的網站以及專業人員。但如果完全參考他人的心血結晶,研究的價值便會大打折扣。我們除了參考相關資訊,也將自己所擁有的資訊拿相互印證。
特別值得一提:本網站的照片除了林華慶先生視查埤塘那張是由新聞取得外,其他皆為我們自行拍攝。
 
發現、教訓和驚奇  
 

透過這次的活動,我們深刻的體驗到,追求民生便利,竟然給予大自然帶來如此巨大的壓力與破壞。而我們也體會到,個人的力量雖然渺小,但若使用得當,串連起來也能夠發揮巨大的力量。讓我們這群原先只知道讀書的學生,在其他領域找到了新的挑戰。

 

 

參與人員

工作事項

百分比

  • 學生
  1. 採訪受訪對象或相關人士
  2. 攝影、拍照
  3. 訪問時紀錄內容
  4. 編輯、整理書面資料
  5. 擬定訪問大綱
  6. 填寫進度報告
  7. 收集資料
  8. 製作網頁
  9. 製作Flash和各種特效

60%

  • 指導教師
  1. 召開工作小組會議
  2. 專題網頁指導與檢視
  3. 擬定專題名稱與計畫
  4. 電腦技術輔導

20%

  • 家長
  1. 配合製作時間
  2. 提供交通支援

5%

  • 社區居民
  1. 提供資料
  2. 接受訪問

5%

  • 其餘(如:訪問的人士、學校老師、善心路人)
  1. 提供資料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