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回首從前
話我部落
部落文化
再見原鄉
原民智慧
再現風情
研究歷程
計畫簡報
回到首頁
  5
農耕主食  最後獵人  石板之屋

  排灣族的主食包括有地瓜、芋頭及能保存持久又能抗飢荒的地瓜粁和芋頭乾。而小米在慶節禮俗中被認為是不可少有的高級食品,許多排灣美食如奇那富、小米酒、金伯樂……等均以小米為材料。山間野地生長的野菜,隨時採取可煮成美食佳餚,來自大地的賞賜,經過排灣族人的巧手,創作出樸實而美味的佳餚。


  排灣族人依山而居,食材與生活用品亦來自山地。筏灣山區因土地貧瘠,主食栽植主要為甘藷、芋頭與小米為主,另外摘取野菜如野莧菜、山茼蒿等製作出不同於漢民族的美食。而日常用品也利用月桃、刺竹等植物編織蓆子與簍子等用品。


1、甘薯:別名番薯、地瓜、甘藷。甘薯品種很多,大致可分為供食用、作飼料、製澱粉及食用葉等品種。採收的蕃薯多用水煮熟後食用,亦可將煮熟之蕃薯用杵臼樁成黏稠狀,以沸水燙熟之假酸漿葉子包裹後做成奇那富食用。

2、芋頭:每年三月播種,十月採收,採收後的芋頭用水煮熟剝皮後沾鹽吃,亦可曬乾後做成芋頭乾,雖然它不像小米那樣有「體面」,但是它是抗饑巟必備糧食。除此去打獵的人隨攜芋頭乾和生花生就可以用來解決餐食或作為點心,由於不容易消化,因此也不容易餓。

3、小米:每年五月播種,八月收成。採收之小米曬乾後用杵臼敲打,將殼與小米分開倒入篩內將殼篩去。將煮熟後的小米以杵臼樁成黏稠狀,以沸水燙熟之假酸漿葉子包裹後做為敬神之祭品,供品祭祀完畢後亦可食用。

4、檳榔:雖非食物但卻是不可少,有關排灣族原住民吃檳榔習慣之記錄,散見於清朝及日據時期的文獻,佳義地區的原住民亦有此習慣。吃檳榔前先將石灰塗抹在荖藤葉上再包裹於檳榔外。早期吃檳榔主要目的是將牙齒染黑,以此為美麗的象徵,後來習以為常,男女老少一天不吃檳榔就食慾不振,精神萎靡,至於美麗與否,就不那麼重要了。

5、月桃:別名豔山薑、玉桃、良姜、虎子花,不是食物卻是日常生活必需用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約在1-3公尺之間。葉片呈長披針形,花成串地懸掛在下垂的花序上。果實球形,表面有許多縱稜,未成熟時鮮綠色,成熟時艷紅色,非常玲瓏可愛。月桃分布在全島各地亞熱帶低海拔山區,非常普遍。它具有極高的藥用、食用、觀賞價值。自古月桃就深具民俗味:葉鞘曬乾編成草蓆,月桃葉可枕墊糕粿、包粽子、種子可做「仁丹」。葉鞘甚長,相互緊抱排列成桿狀,可為繩索之代用品。排灣族利用月桃葉包裹小米與豬肉製成傳統美食「奇拿富」。


整理紀錄:小寧、小蓉、小柔、小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