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渡口有一座特別的寺廟,它不僅可以升降,還可以行動,它的名字就叫做『天德宮』。

天德宮供奉的主神是土地公,但除了土地公之外,也有許多的落難神明,在賭風盛行的 80 年代,無法滿足人們要求的神明,總是會被遺棄或丟入河裡,三腳渡的漁民不忍心看到這些斷手斷腳、無家可歸的神像在河裡、路上流浪,就將它們一一修復,並蓋了一間小廟收藏起來,目前收藏的落難神像已高達 70 多尊。

隨著基隆河整治計畫及現代化的河濱公園,取代了天德宮和三腳渡人的工寮。面對一連串的拆除壓力,三腳渡人想出了一套因應辦法 -- 在天德宮下裝輪子,每當拆除大隊來臨時,三腳渡的漁民們便立刻將天德宮連廟帶神一起搬離現場,等拆除大隊離開後,再將廟宇移回原地。為了方便搬移,三腳渡的漁民們便在廟的底部裝上了輪子,這樣不僅行動便捷又快速,而且還能讓遊信徒們膜拜。 (註2)

原本宛如建在路邊的破廟,現在則成為三腳渡的守護神與觀光景點,雖然天德宮不用再連廟帶神的搬離,但每當三腳渡淹水時,漁民們為了怕神明被水淹,還是會用機器把天德宮從原地升高來避水。

另外,我們現在看到充滿藝術感的天德宮,可是由新天德宮的靈魂人物-李俊陽先生所一手打造的,當初在重建時,為了賦與天德宮新的生命,李俊陽認為三腳渡與造船及龍舟文化息息相關,因此「龍」與「船」的造型元素不可缺,因此廟前的兩根柱子就設計成兩隻鐵雕的龍,廟宇左右兩側則有船隻造型的彎弧型石座。

天德宮的新造型混合了石頭、木頭、水泥、鐵雕等,鐵雕部份由吳娟負責,黃文淵擔任木工與泥作,李俊陽則主導整體的規劃與設計。


拆除原來的天德宮(註1)


具升降功能的新天德宮


門板上以鐵雕裝飾,
並彩繪上三腳渡的發展故事
 
 
 
 

資料來源:
註1: 三腳渡親水藝術節編輯委員會,《舊港活水-三腳渡的蛻變與再生》,(台北:台灣水創意社,2004)。
註2: 三腳渡親水藝術節編輯委員會,《走尋三腳渡:台北最後碼頭》,(台北:台灣水創意社,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