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文化的產物-聖蹟亭
聖蹟亭主爐塔上的過化存神石刻字

            人們敬天禮地,對地,要五體投地拜土地公,土地公廟旁都有大樹,透過樹根就能傳遞人們的敬意;對天,人們會 燒香,藉由香煙上升與天溝通。在聖蹟亭燒字紙,就是要請神明驗攸,告訴祖師爺我們有按照牠的交代敬惜字紙,請租師爺務必要在我們的生死簿上的功過格上記功,『過化存神』這幾個字,常見於聖蹟亭之建築,解釋有很多,「過化」,指的是字紙送到聖蹟亭中用火焚化。「火」,原本在宗教信仰裡即具有無比的神聖靈力,凡俗世的物質經過火的焚燒轉化,即可變成神靈可以接受的形式。
           「存神」,如漢聲雜誌發行人黃永松先生所說的:「字紙過化了以後,仍存在著它的精神。」人類藉由在聖蹟亭焚燒字紙,將人們祭惜字紙的觀念傳達天庭,並祈禱上蒼能了解人們的敬意,並庇祐下民在功名的追求。也難怪民間普遍傳說,字紙化後會變成片片蝴蝶,重返天庭。
           不同的說法仍有很多,但都傳達了相同的敬惜字紙內涵。燒字紙的重點是崇文重道,燒的是悲天憫人,連通天地,反映的是文化的內涵。就像我們訪問過許多老一輩的人,大概都知道要檢字紙丟亭子裡燒,但不知道亭子叫做聖蹟亭;有些人知道聖蹟亭拜的是「造字先聖」,卻不知倉韻這個名字。但是他們會告訴自己的小孩「孔子公背在腳脊後」,意思是說孔子老是在人的背後跟著,提醒人們要時時刻刻珍惜文字與知識。他們說:「只要子弟承續愛惜字紙的精神,文風即可大開,此即受到我國自古各朝代的尊儒風氣的影響,所以我們的傳統社會向來十分的尊敬讀書人,相對的也對他們所留下的文墨也受到相當程度的尊重,也由於造紙術的發達,當然也產生了許多上面寫有文墨的廢紙。所以,以前的許多書院乃至城鎮,就對這些寫有文字的廢紙視為聖人的遺跡,要小心恭謹的處理,而焚燒是最常處理的方式。但在焚燒時都要恭恭敬敬,所以會蓋座亭子來焚燒,所以我們稱此亭為聖蹟亭。這種風氣在台灣的客家聚落特別明顯。這是我們客家族群所特有的惜字亭文化特產,也是別的族群所沒有的。而客家人敬重讀書人,連帶地也愛惜讀書人所使用的紙張,如果寫了字的要丟棄,必須丟到惜字亭裡,客家族群克勸克儉的個性表現在一般的生活當中進一步影響到對文化的保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