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敬字風俗也隨著移民從中 國傳入台灣。早期各地區的庄頭巷尾,皆廣設敬字亭 焚化字紙。台灣的敬字風俗也詳細記載於各種歷史文 獻中,根據《臺灣慣習記事巷一》記載:「凡公署書 院所在,城街康莊之要所,必設一座爐亭,苟書有文 ;字之大小紙片,悉聚於此亭中焚化……。」
由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在清代台灣不論官府、書院,或是街道、庄頭等地方都有敬字亭的設置。事實上,根據田野調查發現,除此之外,其他一般廟宇 或民宅也都有敬字亭的分布。依據文獻和實地調查, ;我們可將台灣敬字亭的分布,劃分為城街、書院、廟宇、庄頭、風水地、民宅和軍營等幾種。
城街
清代台灣的城門附近常設有敬字亭,這些敬字亭其 實並不是座落在熱鬧的街道附近,從現存的中壢新街 聖蹟亭和通霄北城里的惜字亭來看,這些敬字亭多在城牆邊,甚至城外。不過隨著市街的發展,有些地方 如今也成為熱鬧的街道了。
書院
書院過去因為是地方重要的文教中心, 對於文字自然加倍珍惜與崇敬。書院裡的 敬字亭多半具有尊崇文字與教誨子弟的教 育功能存在。
廟宇
廟宇內的敬字亭往往跟廟內奉祀的神明有密切的相關,尤其是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祠,或是屬於儒宗神教的鸞堂為主。這些主文運的神明及具儒家 色彩的廟宇往往就會在廟內建置敬字亭以提倡「敬惜 字紙」的觀念。此外,其中曾經附有社學或是詩文社 的廟宇,也常會建有敬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