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惜字爐 █ 建造年代:約民國五十年 █ 供奉神祇:無 █ 建築型式:雜式 █ 所在位置: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楓雅樓旁) 位在台北市外雙溪畔的東吳大學,不僅是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也為台灣培育無數人才,所以在東吳大學這所強調人文薈萃的校園裡,也設置一座「惜字爐」。 東吳大學是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教會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0),以蘇州的博習書院、宮巷書院,以及在上海的中西書院為基礎擴建成的,是二十世紀初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在成立之初,即積極籌款推動學術研究,並不斷加強學校的軟硬體建設,至抗戰前夕,東吳大學已擁有文、理及法三學院,十二個學系,為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基督教大學。 後來隨著民國三十八年秋大陸易幟不久,蘇州的東吳大學被併入蘇南師範學院,因此東吳大學在台校友,便在民國四十年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至民國四十三年教育部核准東吳大學在台復校,成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同時校方也著手在士林外雙溪購買土地推動建校事宜,民國五十年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到外雙溪現址。 東吳大學在台灣復校之初,學校的師長們由於歷經艱辛的復校過程,認為古時候的讀書人對書寫文字之紙張極為敬重,前輩師長秉持此一傳統美德,決定在校內設置一具「惜字爐」,焚燒公文、字紙等廢棄資源,以用來記取祖先敬物、惜物、愛物的亙古風範,並呼應復校艱辛不易。然而,「惜字爐」的歷史意義已被新世代的環境保護、資源回收等功能取代,終至決議廢棄不用。 這具「惜字爐」社在東吳大學後山上,是一般學生平日較不容易駐足停留的地方,同時,「惜字爐」所扮演的時代意義已過,學校不再用它來進行燒紙等集中處理事宜,但東吳大學仍會在每年新生入學之初,辦理一場「百年校史導覽,新鮮人認識校史活動」,詳細的將這座「惜字爐」的歷史與代表意義,介紹給莘莘學子知道,讓古人敬紙惜字的美德,重現在新世代學子面前。 |
|
東吳大學惜字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