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林家花園

  建造年代:約清光緒十九年(1893)
供奉神祇:無
建築型式:六角形三層
所在位置:台北縣板橋市西門街九號

         板橋林家是清朝台灣的首富,所以花園的規模宏大,內部水檞樓閣眾多,真是三步一閣,五步一樓,設計構思精巧,園景變化多端,處處引人入勝,是清代台灣園林之代表作。佔地3,815坪,由三落大厝兩建築群及林園花圃共同構成。
        清朝來台灣的移民在經商致富,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後,為了防止在地官府的迫害,一般都會令子弟讀書,由科舉取得功名以獲得一官半職。林家花園中的方鑑齋和汲古書院,正是平日為收藏圖書,以及林家子弟讀書研究,或是文人墨客吟風弄月相聚的地方,可能因此才會在榕樹大池畔設一個專燒字紙的敬字亭,以鼓勵子弟勤學以進仕途。不過,到宣統三年(1911)清帝退位為止,林家都沒有子弟考取任何功名。

 

板橋林家花園

泰山鄉明志書院

  建造年代:清代同治年間
供奉神祇:無
建築型式:六角二層
所在位置:台北縣泰山鄉明志村明志路二段276號

        
明志書院於乾隆十七年(1752)建在新莊山腳,即今日的泰山鄉,是台北第一座書院,後遷建新竹市區內,但日治時期新舊兩書均毀;目前書院乃限於經費只建一進三間來供奉朱子及明新書院創辦人胡焯猷。直至現在,明志書院仍於每年陽曆九月二十八日祭祀兩位先賢。
       
明志書院最近一次重修,是在民國九十四年九月完工的。書院門外廣場上的敬字亭亦整修得煥然一新,比對舊日照片,現有敬字亭建於清朝同治年間,格局上,原是常見的六角三層型式,後來因為書院前廣場地面被墊高,於是最下一層就被沒入地下。因此,明志書院敬字亭就只有二層的格局,是台灣所有書院中,亭身最小、樣式最為簡單的一座敬字亭。敬字亭現為六角二層的格局,爐口無任何題字,亭頂為攢尖頂,中央寶頂砌以葫蘆做為裝飾,並兼具煙囪功能。

 

泰山鄉明志書院
              
       

東吳大學惜字爐

  建造年代:約民國五十年
供奉神祇:無
建築型式:雜式
所在位置: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楓雅樓旁)

        
位在台北市外雙溪畔的東吳大學,不僅是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也為台灣培育無數人才,所以在東吳大學這所強調人文薈萃的校園裡,也設置一座「惜字爐」。
       東吳大學是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教會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0),以蘇州的博習書院、宮巷書院,以及在上海的中西書院為基礎擴建成的,是二十世紀初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在成立之初,即積極籌款推動學術研究,並不斷加強學校的軟硬體建設,至抗戰前夕,東吳大學已擁有文、理及法三學院,十二個學系,為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基督教大學。
       後來隨著民國三十八年秋大陸易幟不久,蘇州的東吳大學被併入蘇南師範學院,因此東吳大學在台校友,便在民國四十年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至民國四十三年教育部核准東吳大學在台復校,成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同時校方也著手在士林外雙溪購買土地推動建校事宜,民國五十年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到外雙溪現址。
        東吳大學在台灣復校之初,學校的師長們由於歷經艱辛的復校過程,認為古時候的讀書人對書寫文字之紙張極為敬重,前輩師長秉持此一傳統美德,決定在校內設置一具「惜字爐」,焚燒公文、字紙等廢棄資源,以用來記取祖先敬物、惜物、愛物的亙古風範,並呼應復校艱辛不易。然而,「惜字爐」的歷史意義已被新世代的環境保護、資源回收等功能取代,終至決議廢棄不用。
        這具「惜字爐」社在東吳大學後山上,是一般學生平日較不容易駐足停留的地方,同時,「惜字爐」所扮演的時代意義已過,學校不再用它來進行燒紙等集中處理事宜,但東吳大學仍會在每年新生入學之初,辦理一場「百年校史導覽,新鮮人認識校史活動」,詳細的將這座「惜字爐」的歷史與代表意義,介紹給莘莘學子知道,讓古人敬紙惜字的美德,重現在新世代學子面前。
東吳大學惜字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