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聖蹟亭

龍潭聖蹟亭

建造年代:清光緒元年(1875)
供奉神祇:倉頡至聖
建築型式:變化形三層
所在位置:桃園縣龍潭鄉凌雲村聖亭路竹窩子段二十地號

        
位在龍潭聖蹟亭路旁的聖蹟亭,是台灣現存敬字亭中格局最完整、整體規模最大的敬字亭,而且配合著優美的傳統設計,讓聖蹟亭也具有古建築之美與景觀的整體美,是台灣一處難得的文化資產。
       龍潭聖蹟亭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為龍潭聖蹟亭鄉紳黃龍蟠先生集資建造,供鄉人焚燒字紙,表達敬惜字紙的習俗。因此,清朝時龍潭文風鼎盛,文士頗多,成立了不少提倡文風的文會,像「文光社」「拿雲社」「崇文社」等。
       今日所見的龍潭聖蹟亭,是歷經清光緒十八年(1892)和大正十四年(1925),兩次大規模重修之後的風貌。現在,龍潭聖蹟亭整體的格局是呈現凸字型,沿著中軸線貫穿,形成左右對稱的庭局格局;而空間的布局上,則採三進庭園的方式。參觀者從門口進入到爐體,地面層層升高,使人在樸素的景緻變化中,不由得產生崇高的情感。
       在聖蹟亭內的空間規劃,第一進內,有山門及山牆,是界定內外的結構;從門口往內望,文昌筆、門柱和亭頂,形成透視三角形,進而產生深邃的空間感,莊嚴之心油然而生。
        進入第二進,曲折起伏的八字雲強彷彿張開雙臂迎賓一般;中門前有兩隻石獅,只不過母獅攜子像已遭竊了,中門兩側是有文昌石筆,充分表現出客家人崇文重道的精神。
        第三進是主要的祭祀空間,中有供台及祭台,在祭台之前種有桂花,右側有日治時代的石燈,焚燒字紙的敬字亭則在庭園的最後方,一路走來心境全然沉澱,加上清幽的環境,讓人沉浸在一種宗教空靈的境界;敬字亭的後方,並廣植相思樹,以為聖蹟亭的靠山。
         聖蹟亭位於方形台基上,台基四角雕型有螭龍荷花鮑魚等石雕裝飾;台基上有紅磚併組的護欄,護欄的鏤空拼花,有象徵長壽的六角形、代表十全十美的石字型與祈求人丁興旺的丁字型;柱頭有方型、筆頭形、鑽石型,排列變化。
聖蹟亭為石條砌成的三層建築,頂層為八卦形,亭底有設櫃檯腳,後方設有清灰口,前方三面牆堵刻有獅子含劍、麟吐御書、鳳鳥銜書等圖案,三個圖案合起來有「文武雙全」的意涵。中層為四方形,是焚化字紙的爐體,正面開有拱型爐口,上方鐫刻「文運宏開」與「過化存神」,旁有「文章到十分火侯筆墨走百丈銀瀾」以及「鳥喙筆鋒光射斗,龍潭墨浪錦成文」的對聯。亭身左側石板上刻有光緒元年(1875)的《亭序》。
         和日大正十四年(1925)的《重建聖蹟亭前賢記》,右側石板則刻有大正十四年的《重建聖蹟亭誌》,以十杯構成聖蹟亭的壁體,碑與亭合而為一。
各碑旁並有「文章炳於雲霄筆墨化為雲霄」「萬丈文光沖北斗百年聖化炳東瀛」「自古能知化丙者於今便是識丁人」等對聯。展現了客家人特別種視文字、教育的古風。
頂層是代表六氣、六合的六角形,正面刻雙龍座,原有聖蹟二字,但字跡以風化消失;背面中央有兩石板,上板刻的是捐款名錄,下板刻的是後天八卦圖案。頂層上方用石造攢尖屋頂覆蓋,翼腳有明顯的翹起,屋頂中央則是安放葫蘆寶座。

龍潭聖蹟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