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聖蹟儀式

送聖蹟亭的儀式

        敬字習俗中,有個重要的活動,就是「送聖蹟」或是稱「送字紙」的儀式。清朝時台灣各地都會定期舉行「送字紙」的活動,但舉行的時間、日期和儀式,各地都不一致。
在時間上,以台南府的每十二年舉行一次間隔最長,《安平縣雜記•風俗現況》載:「迎送聖蹟,名曰『送字紙』,十二年一次,值年之時,郡城內外紳士商民演樂迎送,將積年所拾之字紙燒灰,一概箱眝,護送出海,付水飄流,甚為敬意」。
其次是淡水廳(新竹縣)和苗栗苑里的每三年舉行一次。《苑里志•風俗考》記:「其敬惜字紙也,於每屆子午卯酉之年,奉蒼頡神牌祀之;護送字紙灰投之大海……。」《淡水廳制.•風俗考》也有:「塹城尤敬惜字紙,每屆子午卯酉年,士庶齊集,奉蒼頡神牌祀之;護送字灰,放之大海……。」從這兩段記載可知,這兩地是依子、午、卯、酉年份為序,每三年舉行一次。其餘各地則通常是每年固定舉行一次,如鳳山縣、澎湖廳等。
而舉行「送字紙」的日期,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或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當日,或是三月二十八日倉頡聖誕這幾日最常舉行。美濃廣善堂和六規勸善堂的「送字紙」活動,和祭河水伯公相結合,所以舉行日期,與文神無關,而分別在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聖誕日,俗稱「天公生」日,以及農曆三月初七舉行。
        「送字紙」活動時,都是「士庶齊集」「鼓樂喧闐」「燈綵鼓樂,極一時之盛」,不但地方上的士紳、讀書人各具衣冠齊集,並由居民共襄盛舉,然後以鼓吹、儀仗,奉文昌帝君神像及制字先師倉頡牌位,將「聖蹟」送到海邊、河邊放流。一般間隔的時間愈長就愈隆重,有恭請聖先師牌位同行,也有請當年新科拔貢生騎白馬作前導,在在表現出對「送字紙」儀式的重視,藉以彰顯「敬文重字、崇尚文風」的精神。
時過境遷,台灣目前僅剩六堆客家的美濃、六龜、彰化竹塘與桃園龍潭四個地方,扔循古禮舉行「送字紙」儀式,美濃的廣善堂在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舉行,六龜勸善堂在農曆三月初七,龍潭則在三月二十八日倉頡聖誕舉行,彰化竹塘則不固定。四地的祭祀典禮雖略有不同,敬惜字紙的精神卻無不同,所以我們僅就美濃廣善堂的送字紙灰祭典來觀察。
美濃的送字紙灰祭典,是由美濃「聖蹟會」辦理,美濃「聖蹟會」一直附屬於廣善堂,所以祭典長久以來都是由廣善堂來舉辦。過去,廣善堂附近的廟宇中有敬字亭者,或者鎮上的敬字亭,如瀰濃庄敬字亭、三山國王廟聖亭、慈聖宮字爐等,都會將廟內的金紙灰、字紙灰打包送到廣善堂,一併處裡。

         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的目的,是將收集一年的金紙灰和字紙灰,送入河水中,讓河水把這些紙灰帶入各農田,好讓未來一年農作物豐收,並祈求庇佑來年風調雨順、河川水量豐沛,以灌溉農田;同時,也希望保佑地方地靈人傑,福泰安康。

送聖蹟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