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門(又稱山門或是迎賓門) |
現在我們來到「聖蹟亭」的頭一站就能抬頭看到有書寫「聖蹟亭」字樣的外門前面了。 |
一進頭門 |
聖蹟亭的三進門格局把中央四個門柱和最後面的爐頂連接起來就可以形成一個透視的三角形,這是聖蹟亭著名的造園佈景手法。 |
養護古蹟認養單位─台積電 |
位於龍潭鄉凌雲村的聖蹟亭,建於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已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是全台唯一保存完整的文字崇祀古蹟,自清代以來,歷經四次整修,是中國傳統「惜字崇文」思想的化身。然而隨著都市的擴張,聖蹟亭不幸面臨拆毀、破壞的命運,幸好在龍潭鄉民及有心學者的努力下,得以在原地進行原樣修復工程,聖蹟亭終能獲得完整保留。 台積公司經過相當時間的了解與規畫,決定參與認養聖蹟亭的歷史任務,除定期撥付經費交由龍潭鄉公所,聘請專門人員維護聖蹟亭周圈環境外,並段有專門導覽人員,為學童、鄉民及參觀者提供完整的解說,希望在修路完成後,能認古蹟的保存工作綿延流長。 |
亭序 |
穿過外門,我們首先看到一片照牆及文字的解說牌。它們是在民國六十八年所新增修建的。在要正式遊覽聖蹟亭園林前,在此駐足片刻,仔細的觀看,讓我們了解到中國文字崇拜及惜字亭建築的源起。 讀完解說牌,退回約十步路,就站立在整座聖蹟亭的中軸線朝聖之路開端上了。 |
馬鼻縫 |
『馬鼻縫』為砌磚之法之專有名詞。在頭門的門柱是以洗石子的柱頂、飾邊、柱礎、門枕石「又稱升官石」、以及紅色磚塊的柱身,仔細觀看紅磚柱身相接處都有很明顯的縫,那縫並不是凹進去的而是凸出來的,這稱之「馬鼻縫」(如上圖),整體的建築方式採用歐洲風以及有著台灣本土傳統的風格。 『馬鼻縫』是為了製作變化而用的,並沒有實質意義,是刻意要添加上下仔細觀看紅磚柱身相接處都有很明顯的縫,那縫並不是凹進去的而是凸出來的,是為了製作變化而用的,並沒有實質意義,是刻意要添加上下畫痕,俗稱馬鼻縫。 |
門枕石 |
由台階開始以謙虛知心,步上朝聖之路。其底部前的門枕石。原本的實質意義是穩固抵座用的,不過因為相傳在以前每逢有祭祀時,因門石枕石的高度適中,可以讓人坐下,於是流落街頭的乞丐都會坐在門枕石上,等待祭祀完後,向人乞討供品、要錢以填飽肚子,因此又有「乞丐石」之稱。 |
一進頭門 |
由中軸線開端約向前走七步,就可仔細欣賞頭門的建築了。 頭門是七十年前日據時代作品。在這裡,我們要了解:古蹟往往包括了各時代的增修。增修的部份雖然年代較淺,但也代表一種可以進行歷史追溯的欣賞價值。同時,我們也藉此可以看出當時人對文化的尊重程度。那麼,就這兩根簡單的門柱,我們又能看出什麼來呢? 門柱結構包括洗石子的柱頂、飾邊,紅磚的柱身,以及洗石子的柱礎及門枕石。兩根門柱間夾三曾漸升的石階。 就歷史追溯的時代風尚而言,紅磚、洗石子和歐風式樣,都是日據時代的特色。再仔細看,這份歐風又結合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表現拿捏得非常有分寸。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座小巧惜字亭所代表的,是溫柔敦厚的文風。它是人性的、謙遜的,而非廟堂宮室般高不可攀。如此看來,這兩根門柱高約與人相等,柱距寬約與人兩臂平伸相當,簡樸大方而不失變化,的確達到了人性;謙遜又親和的效果。 歐風的尖頂、柱飾、柱礎、門枕石,洗石子工做得極細緻,撫觸有如芝麻糖。紅磚砌工更令人歎賞,每道水泥縫都極勻細,並克一天加上下畫痕,造成俗稱「馬鼻縫」的效果。這兩者都說明了設計者及工匠的虔誠與用心,使最樸素的建材添加了人性光輝。此外,歐風的門柱,加上柱礎上中國傳統式樣的門枕石,毫不牽強的達到了「土洋結合」的文化整合效果,就分外令人感動了。 |
文昌石筆 |
表面上看上去像似蠟燭,不過實際上是一支毛筆,飽滿還帶點尖的筆頭,就像是帶有濃厚書卷味的讀書人所用的毛筆,和一般人所用的感覺有所不同,不過石筆也有象徵「上進」的意思。 |
已遺失的母獅攜子石雕座 |
遺失石獅後的底座盤 |
在雲牆前有著兩隻石獅子鎮守著聖蹟亭,公獅子在右邊,母獅帶著小獅在左邊,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母獅帶小獅的石雕了,在民國八十年的一個颱風夜晚,有個不法之徒將它偷偷地偷走了,至今仍未尋回,雖然獅子被偷走了但聖蹟亭的風貌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還是依舊的莊嚴與美麗。 |
雲牆邊公獅石雕座 |
一般廟宇門口的旁的石獅子,表情的臉孔都恐怖的嚇人,不過坐再雲牆上這兩頭公、母石獅卻不一樣,牠們的臉是面帶微笑的,和雲牆一樣有歡迎旅人、讀書人的意思,這也讓我們打破先前以往的石獅是用來驅邪避凶的刻板印象,公獅子在右邊,母獅帶著小獅在左邊,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母獅帶小獅的石雕了,在民國八十年的一個颱風夜晚,有個不法之徒將它偷偷地偷走了,至今仍未尋回,,我們曾經問過當地導覽溫光秀老師,先前做修建時為何不重新做一個,老師說是為了教育的理念,讓我們告訴下一代這樣做是不對的,雖然獅子被偷走了但聖蹟亭的風貌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還是依舊的莊嚴與美麗。 |
文昌石筆 |
表面上看上去像似蠟燭,不過實際上是一支毛筆,飽滿還帶點尖的筆頭,就像是帶有濃厚書卷味的讀書人所用的毛筆,和一般人所用的感覺有所不同,不過石筆也有象徵「上進」的意思。 |
二進中門之雲牆 |
來到二進中門會發現左右各立著一根石筆,石筆是象徵〈上進〉的意思,在看看中門可發現和先前的頭門有些不同,中門是高柱矮牆,兩側的牆採用兩折式的建築方式,這個牆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作〈雲牆〉,雲牆看起來就像是打開的雙臂,有著〈歡迎〉我們的到來的意味,另外還有個特別的涵意,就是和孔子一樣的〈有教無類〉的意思,所以來到聖蹟亭就有如迎接我們一樣。在雲牆前有著兩隻石獅子鎮守著聖蹟亭,公獅子在右邊,母獅帶著小獅在左邊,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母獅帶小獅的石雕了,在民國八十年的一個颱風夜晚,有個不法之徒將它偷偷地偷走了,至今仍未尋回,雖然獅子被偷走了但聖蹟亭的風貌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還是依舊的莊嚴與美麗。 |
祭台 |
祭台上放著一個香爐,整體也是採用洗石子的建築風格,祭台的主要功能是用來祭天公的。祭台上石雕麒麟香爐被偷走時間不準(約民國74年入古蹟後)。
|
龍潭鄉花─桂花 |
中門前方有種一株桂花,這是龍潭的鄉花,也因為有這株桂花遮掩了後面的建築,使我們會有更想去看方的建築是什麼,走過去會發現桂花的正後方就是祭台,祭台是要讓來到這的遊客使用的,它是用來祭拜天公的。 |
供台 |
|
供台和祭台最大的不同是,它是給遊客或特定節日〈倉頡生日農曆三月二十八號〉時用來祭拜倉頡的。擺供台:供台上圖案係兩個180度的三角形騎突出之大角為六和之意配合六合石燈,以對照爐體之八卦,即不可侵犯六合五行八卦體。 |
象帶的步階 |
圖為『象帶』的側照,在一些廟宇都有類似的建築,聖蹟亭的象帶有步步高升的意思,一般廟宇亭台的象帶皆為七階以下,但聖蹟亭的象帶為七階,而古代帝王走的是九階,所以聖蹟亭的象帶在九階之下,是廟宇中的最高階。 |
螭龍吞腳 |
螭龍吞腳 |
最後我們終於來到了主亭,主亭的整體是由底台。方壇、台階、石柱、護欄和主亭構成的一個建築物,方壇的四個角都有著螭龍吞腳的石雕,它是和之前的建築一樣都採用洗石子的建築方式,傳說中螭龍會吞食自己的腳,所以這個裝飾稱為〈螭龍吞腳〉,螭龍吞腳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聖蹟亭裡的螭龍頭上有著歐風的鮑魚、草葉、又在次強調了日據時代的民間建築多了新的風格花樣,使得建築看起來更加的卓越。 |
圓石形表做人圓融 |
|
方形石形表規規矩矩 | 鑽石石形表有價值的人 |
在主爐台亭的四周有磚護欄,紅磚上方有正方形、鑽石形、圓形,正方形表示做規規矩矩的人,象徵(權力),也表示官印之意。鑽石形表示做有價值的人,象徵(忠心),圓形表示(圓融),在爐四周的紅磚牆除了正後面一小塊之外其他也都有不同的形狀,十字形是(十全十美)的意思,六角形是(六六大順)的意思,而亭的正後方是一面紅磚沒有造型。 |
代表文武合一的『獅子滾繡球含寶劍』 |
|
代表步步高升的 『麟吐玉書』 |
代表出人頭地的 『鳳鳥銜書』 |
在主爐台底座上的石雕由左而右分別是「獅子滾繡球含寶劍」、「麟吐玉書」、「鳳鳥銜書」,石雕手工相當精細,頗有真實感,各個石雕各象徵著不同的意義。 |
主爐台實景 |
主爐台包含底台.方壇.台階.石柱.護欄和主亭構成的一個建築物,方壇的四個角都有著螭龍吞腳的石雕,它是和之前的建築一樣都採用洗石子的建築方式。 |
宮燈 |
宮燈宮燈原本是放置在供台和祭台的兩側,左右各有三個,但由於宮燈所占的位置減少了祭祀時所用的範圍,而經過討論後移轉到左側,也因為全都移到了左邊,不過這也因此破壞了原有的對稱型態。 |
|
敬字亭又稱為惜字亭、惜字爐、或聖跡亭。因為先民將文字視為古聖先賢所發明的,所以對文字是非常尊敬,只要是字紙都不可以隨意地丟棄,更不可加以踐踏,一定要將撿到的字紙放入敬字亭中焚化,這就是先民對文字敬重的一種表現,宋代開始有惜字亭的興建,明清時期己十分盛行除了書阮以外,惜字亭也會在其他地點出現;而它的量體雖小巧,外形與用材仍有可觀之處,而桃園縣龍潭鄉的聖蹟亭是全台規模最大的惜字亭,也是當地人敨字崇文的見證。敬字亭為中空六角三層磚塔,頂上煙囪為葫蘆狀,塔面所彩繪的山水圖案,十分別具風格,其外形遠看有如一座小塔,由台座、迣體和爐頂構成,多以石材或磚材砌築,平面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裝飾上,不管是台座的雕刻、爐體的聯對、爐頂的形式,均非常講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