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荖坑-風華再現(1940~2005)

========================================================

武荖坑開發史 ; 讓你無法忘懷

廟宇

玉皇宮

早期有地主名為:許阿生,信仰虞誠,以一石板約一人高上置三杯茶,每日清晨向東拜太陽公。後來取相思樹為樑柱,茅草為頂,奉祀 天公、地媽、太陽公、太陽娘娘,至光復初改建為石頭壁厝茅草屋頂,後因颱風而毁。在拆除改建時,許阿生之子眼部被屋頂設施之竹尖刺傷,而當時醫藥不發達,許阿生每日皆用敬茶後的中甌茶(三杯茶的中間杯)抹之,竟不藥而癒。消息不徑而走,求神者眾,亦皆有求必應,自此信徒大增。在信眾與各界捐款下,才有今日佔地一甲多的規模,故武荖坑僅有一個鄰(.三十戶)。玉皇宮秉持諸神博愛救世精神,弘揚固有道德和民族文化為旨,而玉皇宮亦參與社會救濟、行善活動。

大進廟

創於民國八年歲次己末年春,當時有放牛牧童李阿茂、謝振老、林連德、林富里等人,因在一起玩耍,發現山坡一處泥色油潤黏性特別好的泥洞,順手挖出一塊捏成一尊泥像,另一牧童亦一樣挖泥捏成另一尊泥像,其他牧童便向林連德問:「你捏的是什麼神 ??,林說:「二結王公最顯赫,這是二結王公」李阿發說:「開台聖君最靈,這是開台聖君」。就這樣,放在地上,大家同沐拜、祈求,真是有求必應靈驗無比,坑口王公便這樣傳遍全省。

振安宮

 廣東揭陽縣人士:陳振福、魏金漢、彭阿輝、張阿三、戴九秀、吳振秀、鄧阿向、孔阿賢、許廣新、許阿歹、莊阿甘、許阿康、陳來發、李阿案、許阿懷、許阿呈、詹阿雲、許阿讚、許阿淡、袁阿桂、袁阿提、詹阿養、許阿錦、許阿鎮、許阿則、許阿德、許阿盆、范克明、呂阿色、許灶福、劉阿道、袁阿送、黃阿增、鄧友興、陸阿海、林阿鈕、鄧鳳愿、詹阿興等三十八位先民。於元啟元年歲次辛酉年(西元1621),落腳於今九股山下法華寺附近,並開墾良田三甲餘地。不幸地,三十八位先民皆被原住民所殺,爾後建廟供奉三山國王,並立「先賢宮」感謝先賢之開墾。開墾良田捐歸給振安宮,後「放佃」予附近居民耕作,耕者有其田政策時放領承租人。

三十八位先賢開創基業

 

冬山鄉茅埔圍「振安宮」的三山國王是崇冬山鄉大星火燒城的振安宮的割香過來的。火燒城的振安宮傳說是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時,由陳振福等卅八位人祀奉三山國王而建廟的,而本社區的振安宮則在百餘年前興建完成,成為村民的信仰中心!「開得安村三拾 八位先賢神位」的供奉,可以知道咱振安宮是蘭陽地區早期括墾的地區,線在的廟宇中凡是有先賢牌位者,肯定的說一定是歷史淵源流長的!到底最早到茅埔圍開墾的36位先賢是誰?很可惜的是我們的祖先來到此地,為了三餐溫飽,都已經弄的疲憊不堪,那裡會留下實證的文獻資料,但可以推測的是我們的祖先相信瓜瓞綿綿的多子多孫觀念,因此在茅埔圍內的廖姓、謝姓、陳姓、林姓、吳姓等家族,絕對是跟早期的開墾有密切關係的!

    走進廟哩,先從廟聯看起,「振旅顯威靈,家家得樂昇平日;安民垂德澤,處處欣歌大有年!」橫披寫的是「振民惠時而四序平安」,這是故前縣長陳進東的撰聯,聘請頭城書法名家康介珪所寫的,彌足珍貴!另外,遊詩人林義德所撰作的長聯有「振敞扶危長佈恩波行道化;安生樂業四時禴祀達神庥。」還有「振整廟堂萬世神恩長浩蕩;安居洞符一龕香氣篆禎祥!」刻在石柱上,鐵劃銀鉤,寫起來更顯廟貌威嚴!在神龕的柱頭上,也寫著「振筆寫豐標,仁烽布泯; 「安民行大道,德澤長昭!」「振大德於人間,千秋愛戴;安宏人乎上天百代馨香! 」

這些~振安~兩字為嵌聯的字句,在說明瞭三山國王恩澤普施的事實。 進得廟門,要瞭解廟宇對地方的貢獻與影響,最直接簡單的方式,便是解讀大廟的對聯!

妙光寺

民國58(1969),林妙義師父(13歲出家當尼姑)創建本寺。據耆老說:原本林師父的寺廟在三星,由於廟地窄矮,寺舍簡陋,加上一次颱風中幾乎全毀,後來師父決議迎請陳奶夫人、觀音佛祖來到現址重建。籌建初期,財資短缺,於是大家決議為了讓陳奶夫人救世萬民,各自努力去賺錢,終於重建本寺。本寺重建後,林師父並不長駐守,後來由信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