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荖坑-風華再現(1940~2005)

==========================================================

武荖坑開發史 ; 讓你無法忘懷

地名 

九股

(1)振安宮沿誌:

廣東揭陽縣人士:陳振福、魏金漢、彭阿輝、張阿三、戴九秀、吳振秀、鄧阿向、孔阿賢、許廣新、許阿歹、莊阿甘、許阿康、陳來發、李阿案、許阿懷、許阿呈、詹阿雲、許阿讚、許阿淡、袁阿桂、袁阿提、詹阿養、許阿錦、許阿鎮、許阿則、許阿德、許阿盆、范克明、呂阿色、許灶福、劉阿道、袁阿送、黃阿增、鄧友興、陸阿海、林阿鈕、鄧鳳愿、詹阿興等三十八位先民。於元啟元年歲次辛酉年(西元1621),落腳於今九股山下法華寺附近,並開墾良田三甲餘地。不幸地,三十八位先民皆被原住民所殺,爾後建廟供奉三山國王,並立「先賢宮」感謝先賢之開墾。開墾良田捐歸給振安宮,後「放佃」予附近居民耕作,耕者有其田政策時放領承租人。

(2)耆老講述:

    大陸渡台先民共九人,於九股山下(今九股土地公廟前)開墾,共兩甲多餘係九人持股。因遭原住民出草全數被殺,故先民為紀念而定名為「九股」。

湖口與湖口店仔

武荖坑在未定名前,是一個湖泊,水道並非順新城溪而流。湖水是循畚箕湖、出水口、後湖、聖湖,再流入蘇澳港,或於畚箕湖、出水口、湖口、隘丁,至港邊、存仁一帶出海。九股山枝北側小山丘名為草山,其山麓下扼湖水出口,故稱「湖口」。後來水系改到新溪城溪,從蘇澳來往的陸路及沿以往水道而行,及金鐵道至軍人公墓附近偏北,進入蘇澳新後方道路(宜四十三線),至湖口轉新城車站,於鐵道運輸時(輕便車),湖口設站,附近住有四、五戶人家,並有一小店,故亦名為「湖口店仔」。

武荖坑

昔日,九股山西麓至新城派出所、大進廟(甘藷山)、東城村山麓係連結地形,南面形成一個大湖泊,水系延經畚箕湖、出水口向東流。

地方傳說:武荖坑一辭有二種說法

其一說法是,湖的北方一原住民平埔族 ─ 奇武荖社(今三奇一帶),族人或因飲水、或灌溉之須,故於現址坑口附近鑿山開發水源。

奇一說法是,名為武荖之先民(來歷不可考),再現址坑口附近開墾種植,並逐年擴大面積。

共同傳說是,當開墾之初,不論先民如何辛苦挖掘,明日地勢又恢復原狀,後經地理仙指點,乃以黑狗血潑撒,方得繼續開發。其後或因颱風、豪雨、人為過量挖取而溢湖,從開墾處塌陷,至山崩水瀉、四處奔流。今冬山火車站前有舊地名「溪霸仔」是否與此有關尚待考,而主要水系經由直線,流向頂寮、存仁、港邊出海,及「武荖溪」的形成,武荖坑後來更名為「新城溪」。外地另有一諧音說法武荖坑產金,日據時代吸引大批土紳,掏金客等,滿懷希望,大舉資金,趕來武荖坑做發財夢,結果皆失望而歸,並耗盡產業,俗稱「武了了」,故戲稱「武了坑」。對本地人胼手胝足開墾的史實,及守在當地從事農耕的居民而言,因個人投資失敗之如此說法,對武荖坑及武荖坑人是不公平的。

武荖坑溪形成後,誠如每一河川屢因豪雨改道,尤其進入沖積平原後的中、下游(新馬地區),早期居住之人口數並不多,亦選擇地勢較多之處居住,日治以後才有簡單的堤防區隔水道。日治時修築二條水圳皆引自武荖坑溪上游,一為畚箕湖圳、一為金豐萬圳,這兩條水利灌溉系統提供區域內生活及農業所需之用水。而下游穿過功勞埔與大坑罟庄之間,與功勞埔湧泉所形成的功勞埔港水,匯入現今無尾港附近注入太平洋。噶瑪蘭廳誌,將末段港域稱為「馬賽港」,而流水發源地稱為「馬賽山」,此與本地人日常之稱法不同。本地人在武荖坑山系並未予命名,而靠平原帶亦僅有「九股山」、「甘藷山」之謂。水系則統稱武荖溪,至功勞埔段自然湧泉形成的河道稱功勞埔港,入港段,港口庄人稱大港,而嶺腳庄人則稱為後壁港。武荖溪常年不斷的流,河口與海洋交接帶,型成優良的漁場,從澳仔角至大坑罟、功勞埔總計有16組罟漕,對早期海岸經濟有莫大的貢獻。

武荖坑庄

清朝時代及日治初期,現省道以南在今武荖坑庄內尚屬番界,傢泰雅族人之勢力範圍,泰雅族人亦從武荖坑進入戶為帶出草。日治後約百年前,才有林姓、黃姓、石姓人家進入開墾,至日治後期水田與旱田面積約30頃,水旱田後來被徵收為武荖坑風景區,早期禁區僅靠一條沿山麓之山道,地方戲稱為「老鼠仔路」。

 


 

山會講話.水會叫人,生態豐富,最富靈性.

 

 

雙溪嘴:又名樟仔園嶺,樟樹林立,幹樹粗大,最大可數人圍抱,於光復前後全數砍伐。

猴洞崖:兩岸崖璧猴子棲息數量多,溪水緩流深沉,除夏季枯水期外,人員無法接近。

歹狗窟:猴洞崖之下,又逢水道轉向,有大旋渦,是本水域最危險的塭窟,連伐木時木材順水而下至此,工人皆須非常小心,導引漂流木常有落水傷亡事件,故最為「歹空」。

鯉魚窟:源頭上端,鯉魚聚集數量多,從附近山丘往下望,水質清澈,鯉魚悠遊。鯉魚窟以下流域較多淺灘,附近有住家,昔夏日最為風華區。

凶狗窟:從武荖坑口到鯉魚窟,是香魚最集中水域,故此塭窟香魚數量多,香魚俗稱桀魚 。

土地公窟:位於武荖坑土地公廟旁,細長型,水深不見底,中央有一巨石,游泳時可供休息及男子漢才敢跳水的地方。

武荖坑橋:公路吊橋..公路原址從派出所門前,跨越坑口至對岸,即在現公路偏南,橋面可公行駛巴士,車輛行駛時,小孩攀鋼索,享受搖盪的快感吊橋下之水域為土地公窟末端可從橋上欣賞魚游之樂。巴士行駛吊橋時,橋面會下垂,及至吊橋中央,巴士在爬坡而上,故駕駛的功力及膽識,不是一般人可以承擔的。公路路橋:日據時代,吊橋毀損並吊強以不敷陸運輸之需求,需改為陸橋,橋墩以桂竹為鋼筋。陸橋以民國56年洪水沖毀,民眾改行鐵路陸橋。57年9月完工通車,旋於民國66年6月因道路擴寬而改建至今。橋為何更名為「新城橋」,並不得知,基於尊重地方,理應使用「武荖坑橋」才是。鐵道路橋:最早之橋為木造,橋墩密集,因河水沖毀,日據時代改建南方澳取天然石如指甲般大,為混泥土之資材,當時僅單線行駛,民國72年為配合北迴線路通車,於原橋偏東北,構建預力樑先橋,採雙線使用至今。